以下通過“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課的教學設計,對探究性教學的有效展開進行詳細介紹。
1.問題情境創建
通過視頻對近期剛剛發生的雲南魯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問題:大家了解自然災害嗎?自然災害分為哪幾類?地震是怎樣發生的?今天我們換一種學習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資料思考問題,並可以多多提問,我們共同了解自然災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開探究性學習活動
教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一是氣象氣候自然災害,包括沙塵暴、台風、旱災,等等,二是地貌地質災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地震,等等,進而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上自然災害中從我們最為熟悉的,也是近幾年我國頻發的災害——地震為例,我們能發現哪些問題?
教師先進行地理知識普及,對地震的概念、成因分類、地震帶分布、板塊學說等知識進行展示,然後對雲南魯甸的地理地貌情況進行概括,讓學生通過視頻短片談談自己對地震的感受和認識。然後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至少提出五個問題,這對於高中生來說隻要稍稍動腦就能完成。然後將這些問題記錄並公示,通過交流找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學習。如:“應該怎樣對地震進行有效監測?”“動物在地震發生前比人類能夠更早感知,為什麼?”“怎樣快速從地震災害中逃生?”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反過來讓學生探究解決,這種方法將探究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對於學生的積極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探究性課題的課下延伸
課堂主要針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進行探究,但地震僅是自然災害中普通的一種,對於其他自然災害要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如可以結合區域性特點為學生設計“我會麵臨怎樣的自然災害”、“應該如何正確應對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等課題,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並寫成調查報告或者是學術論文。
總之,探究性教學與高中地理的知識特點和能力要求十分契合,它能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並進一步從“問題中發現問題,從問題中解決問題”。它突破了自發性教學的局限,使學生在一個適合的問題情境中輕鬆地探究地理知識,充分享受“快樂地理”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