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工作的啟示(2 / 2)

2.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2.1變教育為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是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積極品質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最終培養學生個體層麵和集體層麵的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強調教育更應該尋找並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力量,並在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具體來說,積極教育就是在保證讓傳統教育內容順利進行的同時,把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的培養融合進去,讓學生學會獲得並發展自己的積極情緒,學會理解人生意義,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等等。

2.2心理資源充足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心理資源就是心理能量,是個體所擁有的一個未分化的能量池,用來支撐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個體如果出現心理資源不足,就有可能出現反應不當或行為失控,比如爭執、打鬥、內向攻擊等。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情緒調節、思想抑製、抵製誘惑等行為都會消耗大量心理資源,比如有時候越是想要忘記的事情就越是忘不掉,當思想抑製導致心理資源不足時,個體即使對一些明令禁止或違法的事情也會變得麻木和糊塗。在教育工作中如果遇到孩子心理資源不足時,那麼家長或老師該做哪些工作呢?

2.2.1引導孩子節省心理資源。幫助孩子合理分配時間,指導孩子製訂有效計劃,提醒孩子哪些任務需要認真對待,哪些任務隻需要一般處理,以便把最多的心理資源用在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地方。

2.2.2指導孩子增加心理資源。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可以增加孩子心理資源的途徑有:加強體育鍛煉,良好的生理健康條件更有利於提高個體的心理資源的恢複功能;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練習冥想,冥想有利於優化人的大腦神經係統,從而使大腦神經係統的工作效率更高,為心理複原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2.3基於積極心理學的教育新思路

積極心理學認為教育應強調以強化兒童的積極體驗為途徑,以培養兒童的積極人格為目標,同時要創造一個積極的社會環境作為兒童發展的外在保障。因此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教育新思路:

2.3.1父母做孩子的積極榜樣。父母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生活方式,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的、誌趣高尚的、有進取心的孩子,自己首先要做一個積極的榜樣。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人的積極行為(幫助、分享、合作和利他主義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所以父母除了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物質環境之外,還要為孩子創造積極的心理環境,而這個積極的心理環境主要是靠父母的積極榜樣作用,如父母應孝順自己的父母或長輩,多關心他人,要勇敢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等等。

2.3.2培養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個體的積極態度對成功起著重要作用,甚至預測未來。在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家長和老師采用指責教育,即揭示孩子問題指責孩子,而不是指導孩子該如何正確做,這種教育是不和諧的。和諧的教育環境會使父母或教師與孩子間的情緒是安全的,而情緒安全會提高孩子調控情緒的能力;會影響親子之間交流的動機和行為方式;會加深孩子對師生關係的認知。

家長和老師要多鼓勵、微笑、讚美孩子,教會他們肯定自我和積極接納自我。在教育中要多使用積極語言,積極語言可以刺激學生愉快的體驗,而愉快體驗本身就能夠維持學生的行為,影響學生的動機,幫助學生塑造信念。積極語言並不是表揚就好,而是讓每句話都有意義。對想要的行為進行正向強化是教育的關鍵,如果教師通過積極語言強化學生的每一個小成功,即通過小步反饋幫助學生實現目標,這位教師就是一位成功的“語言塑造師”。

參考文獻:

[1]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鄭雪,等譯.積極心理學—關於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