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李榮敬
摘 要: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本文主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理念,重點討論了充足的心理資源對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及積極心理學倡導的一些新的教育思路。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教育工作 啟示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於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重點研究人的積極品質和力量,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以此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而獲得幸福。
1.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既豐富了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又為改善人們的生活態度和認知提供了指導。
1.1積極的認知“歪曲”有助於心理健康
塞利格曼的學生阿羅伊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通過貝克抑鬱量表篩選出兩批被試(抑鬱組和非抑鬱組),然後讓兩組被試都參與點亮電燈的實驗,試驗中被試對於電燈的控製是隨機的,實驗結束後讓他們自評對電燈控製的概率,結果抑鬱組的被試對概率的估計比非抑鬱組更準確,從而得出結論:抑鬱的人比非抑鬱的人對自我的認知更準確。顯然這一結論與奧爾波特等人“正確認知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的觀點是相違背的。這引起了許多研究者對心理健康與自我認知的關係的研究興趣,並發現了當個體麵對威脅性情境或壓力性事件時,采用輕微的積極的“歪曲”事實的知覺方式反而會利於個體保持心理健康。
1.2心理問題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心理問題的治療難度很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心理問題的指標不像生理問題指標那樣明確,社會輿論會影響專業醫務人員對個體行為的正確判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漢恩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他招聘了包括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內的八名不同職業的正常人去看精神病醫生,結果除一人之外,其他七人均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而被分別送進不同的精神病醫院。二是心理疾病究竟是被治愈的還是因為安慰劑效應,這一點說不清楚。安慰劑效應是指不管治療是不是真的有效,被治療者都傾向於報告治療是有效的,因為每個人都會刻意維護自己已有行為的價值。
因此,積極心理學提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點應在於預防而非治療,預防是消除心理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並認為治療的目的是幫助對象在不良心理狀態下發揮正常的心理功能,而不是消除其不良心理狀態本身。例如特種兵的訓練就是讓學員學會即使是很恐懼也要頑強地控製自己的行為,並發揮自己應有的能力。
1.3意誌強不見得能克服心理問題
初一學生陽陽非常喜歡網遊,由於沉迷於遊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為此父母停了家裏的網,然後陽陽就跑到網吧去打;為了阻止他上網吧,父母每天早晚接送他上學,然後陽陽就利用中午在學校吃飯的時間去網吧;父母知道後不給他零花錢,直接給他充飯卡在學校食堂吃飯,結果陽陽開始用飯卡給同學買飯然後讓同學給他錢,依然去網吧。
案例中的陽陽在玩遊戲這件事上的意誌力是很頑強的,為了上網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卻耽誤了他本來該幹的事情,那就是學習。對於打遊戲他表現出的過分執著和意誌力頑強就是他的問題所在。因此,積極心理學認為意誌力頑強是不能解決心理問題的。
陽陽之所以著迷於遊戲是因為他在打遊戲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積極情緒,這種積極情緒吸引著他一直打下去。積極心理學中把這種積極情緒體驗稱為Flow,譯為“福樂”。福樂是指人們對於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推動個體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或事物的一種情緒體驗,福樂一般是個體從當前所從事的活動中直接獲得的。
研究表明:福樂體驗作為學過程中的核心因素對學習起關鍵作用,它對學習結果的多個方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教育活動中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福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