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專業“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任旭東 任乃飛 周建忠 黃舒
摘 要: 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開闊的專業視野、良好的知識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等。文章介紹了卓越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探討了在“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體係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麵進行教學改革的新思路,並提出教學理論與生產實踐環節相輔相成的措施實施人才培養。
關鍵詞: 創新型人才 機械製造自動化 培養模式
創新是人類偉大的實踐活動,也是推動社會和科技進步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有助於促進社會的經濟增長,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因為創新,人類發明了語言和勞動工具,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因為創新,人類有條件探索自然、探索宇宙。因為創新,人類更好地創造美好未來。“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是工科院校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課,是為機械製造自動化專業培養通用人才奠定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而設立的必修課程。該課程麵向研究設計院所、機械製造、汽車等行業,培養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業高級專門人才,課程主要介紹機械製造中各主要單元、係統的自動化方法、各種自動化裝置的結構原理和特點。長期以來,自動化製造係統課程重視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學生的學習過於理論化,因而缺乏興趣,僅僅是被動學習。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很大限製。2010年以來,國家提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服務。所以對於卓越專業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創造力方麵發展,培養出既具理論又能實踐與創新的複合卓越型人才。
卓越計劃的目標是麵向工業界、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因此,卓越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按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並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特點。
1.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培養實踐能力為目標,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課程專業老師在給卓越班級傳授自動化製造係統課程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動畫功能強化互動教學效果,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利用江蘇大學校內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工業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加大授課內容的信息量,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化、直觀化。課程授課小組大力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認真組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視頻或動畫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準備的視頻或動畫演示,結合校內創新創業實訓基地機械製造自動化實例,學生不但興趣濃厚,而且結合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有見地的見解。例如學生在學習了計算機控製的自動化加工中心以後,結合課堂上講解的自動化設備改造方法,提出在普通機床中,是否能將計算機技術全麵引入可編程序控製器中,使其實現了功能飛躍。這是一種具有更高的運算速度、更小的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幹擾能力、更複雜的運算和控製功能進行改造實現機床自動化控製的創新思路。
2.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新機製
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以理論知識為主,隻重視“術業有專攻”,學生具備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和專業應用能力。同時,一些新課程、新技術、專業知識中的新理論學生也很難學到。培養卓越的應用型人才,其核心理念應是以“實踐與創新能力”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宗旨。江蘇大學基於以工科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辦學特色,一直致力於培養產品開發型和專業服務型這兩類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能力。經過多年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創立了全國首家創新創業學校,率先開設了創造學課程,創辦了創新教學試驗區,校內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工業中心建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並且與市政府共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園和國家級高校學生科技創新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