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卓越專業“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 / 2)

“機械製造自動化”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工程實踐性。在課堂傳授的同時,我們也注重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生產實習不僅是學生全麵了解企業生產過程的重要實踐環節,而且是為學習後續的專業課和鞏固已學知識而進行的重要教學環節。這樣在傳授相關專業課程的同時,就可以與生產實習中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講解。通過課堂討論、互動及啟發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將課堂上講解的內容、生產實習中接觸到的及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融合,從而產生創造靈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課程授課小組在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麵,主要是以兩大工程教育體係——《華盛頓協議》和“歐洲大陸工程教育體係”為參照,以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工程教育必須回歸工程實踐為原則,采取校企結合形式,切實將實踐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學生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中。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授課小組在畢業設計教學過程中選題時,一方麵選題內容與現有科研項目相結合,另一方麵選題內容與“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等方麵的內容緊密結合,選取難度適中的題目讓學生完成,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太難挫傷積極性,又不會太簡單使學生得不到應有鍛煉。比如為了配合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的教學,我們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如堆垛起重機、取料貨叉、自動上料裝置等讓學生完成,對於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不足,在給下屆學生講解這門課的時候,就可以結合以前學生完成的該門課程相關內容的畢業設計的仿真實例進行。

在注重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的基礎上,針對卓越學院學生的培養目標與要求,加強生產實踐環節的培養。對於卓越班三年級學生,授課小組與校外企業聯合培養,學生進車間動手實踐一年,我們與江蘇大學機電總廠、昆山佰奧自動化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等聯合培養卓越專業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創新型人才,針對企業實踐現場的實際條件,合理安排實踐內容,使學生鞏固、證實、加深和延伸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和部分專業知識,並且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本專業基本的生產實踐知識,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並積極引導與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江蘇大學全力打造的“創新強基工程、創新導航工程、創新引領工程”三大工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江蘇大學創新創業學校、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江蘇大學“星光杯”科技作品競賽和“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活動中,在充滿競爭與激情的賽事中鍛煉創新能力,提高創新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治華,李誌農,劉本學.機械製造自動化技術[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2]劉治華,王春麗,李延民.“機械製造自動化”課程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6,VOL05(06).

[3]張西平.機械製造自動化技術特點與發展趨勢[J].河南科技,2013(04).

[4]汪勝.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17).

[5]葉樹江,吳彪,李丹.論“卓越計劃”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黑龍家高教研究,2011(4).

[6]裴峻峰,葛樂通,胡愛萍,柳銘,陸先亮.普通高校機械能源類專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VOL12(2).

[7]吳澤龍,袁兆輝.綜合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3,9,VOL4(3).

[8]屈文濤,徐劍波,嶽治.機械類工業設計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1,2(2).

[9]屈文濤.產品設計[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

[10]柳文清.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12(5).

基金資助:江蘇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JGZD20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