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培養複合型服裝設計人才
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高素質的人才,服務於學生就業。
麵對當前職教特點和發展趨勢,服裝專業專任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現代服裝專業設計教學改革和創新。我個人認為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直接體現培養目標,決定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是培養學習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
1.注重課程設置的整合性
服裝設計是一門邊緣性、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學科發展趨勢已不能滿足於狹義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積累,強調設計因素的豐富性,通過探尋並揭示多學科交叉與綜合的縱橫交織的複雜性闡釋事物間的內在聯係,由此建立一種極富感性領悟和理性思辨的設計思維模式。這就決定了課程設置要一體化、整合化。如果說課程的相互穿插、滲透是塔基,是初級階段,那麼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便是塔尖,是高級階段,隻有在前者的基礎上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將來涉足其他服裝相關領域奠定基礎。然而,我國學科之間的分類比較明確、孤立,造成學生很難橫向發展。如服裝設計學生在進行創作時很有可能會涉及相關麵料設計、服飾品設計、圖案設計等邊緣性課程,這是因為學習的課程是服裝設計,各門課程比較孤立,學生無法在麵料、服飾品、圖案設計等方麵繼續發展隻好轉到服裝設計上,長此以往,無形中扼殺學生在麵料、服飾品、圖案設計等方麵的特長。由此可見,對課程結構、課程體係進行整體優化設計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要完善專業理論性課程、造型基礎課程、添加綜合創作實踐課程。專業理論性課程包括:中外服裝史、服裝材料學、服裝社會學、服裝心理學、服裝經濟學、服裝商品學、服裝文化學、服飾色彩學、人體工程學、服裝結構學、服裝工藝學,服裝機械等;造型基礎課有:素描、色彩、速寫、時裝畫、人體解剖學、圖案,三大構成做到專業基礎知識麵寬,使學生在各方麵有廣泛涉獵。尤其添加綜合創作實踐課是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教學組織由設計方案製定、方案策劃與製作、數碼影像等新媒體藝術的運用,實現樣板製作、成衣表演與展示,它涉及範圍廣,是藝術觀念、知識、技能、技術的綜合應用與學習。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新特點,是服裝設計課題應該具有的特征。如我們在進行一個主題設計時,首先要讓學生進入狀態,通過查資料、欣賞圖片、調研市場,以當代文化、藝術、社會、技術為背景結合流行色從事材料研究。其次進行麵料設計、款式設計、效果圖表現,最後實現版樣、樣衣製作、成衣表演與展示、廣告營銷,全部過程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創造性、藝術性、靈活性、整合性與滲透性。
2.注重教學方法的互動性
服裝設計教育除了教會學生基本功之外,最關鍵是激發學生創作激情和欲望,引導他們關注服裝與現代生活、服裝與文化背景、服裝與當代藝術的聯係,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連接起來,學會多角度觀察事物,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服裝的各元素表達出來,成為時裝潮流的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我們對學生的訓練沒有固定程式,更多的是傾聽、誘導,及時給出指導建議。從學生最後的作品可以看出,雖然是同一主題,但作品表現各有特點、各有方向,沒有雷同。因為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從不同切入點引導他們向各自不同方向發展。研究並利用“新式”傳授法,廣泛應用於實訓教學,其中課例《麵料肌理》,教師通過學優生帶動、中等生互動、後進生推動的教學手段,分層次研究和掌握麵料規格、質地和組織等特性知識,提升全體學生對設計的敏銳感和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