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區域經濟布局下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1 / 3)

區域經濟布局下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霍恒潔

摘 要: 服裝企業需要的服裝專業人才是有創意、懂技術的人才,是具有多方麵知識和技能的複合型人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中職教學改革和創新,形成專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對接,培養模式與崗位能力對接,注重課程設置的整合性、教學方法的互動性、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強化實踐環節的重要性是培養複合型服裝設計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服裝設計 複合型人才 培養途徑

紡織服裝產業是蘇錫常地區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規模總量大,名牌名品數量多,呈現勞動密集型特色。麵對蘇州市確立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常熟服裝產業將打造為服裝研發、展示和交易“三大中心”,推動服裝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和特色化轉型升級。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是決定本地區行業、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結合目前職業教育新形勢和發展要求,本文將從複合型人才的界定、專業崗位調研及人才培養途徑三方麵闡述個人觀點。

一、複合型人才的界定

就服裝專業而言,較為準確地表述複合型人才之內涵,需從三個層次闡明。

其一,什麼是複合型人才?

複合型人才是具有廣闊專業知識和廣泛文化教養,具有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以及和諧發展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行業中俗稱為一專多能的“灰領”人才。

其二,什麼是“灰領”人才?

灰領是既有比較高的理論素養與知識水平,又有比較強的操作能力與實踐經驗的複合型人才,簡單地說,就是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對於企業設計師、工藝師、規劃員、營銷員、品質員等崗位來說,“灰領”的任務是確定“HOW”的問題,他們的職責是決定如何做,如何滿足客戶需求。

其三,什麼是複合型服裝設計人才?

複合型服裝設計人才是指能將個人觀點、對市場的感知及設計基本功三方麵有機結合的服裝設計人才。個人觀點體現了設計師獨特的風格和通過時裝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對市場的感知是對目前及未來服裝市場需求的了解,它決定設計師能否緊貼市場,設計師個人對時裝的獨到認識加上對市場潮流的認知,兩者兼顧就能形成優秀的時裝創意。當然,設計師要把自己的創意表達出來,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包括色彩搭配、繪畫能力、麵料選擇,懂得人體結構及外形輪廓的形象等。設計者不僅要掌握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還要關注設計對象與人的關係,更要關注現代社會物質與精神兩個文明的發展動向,創造出更符合現代人生活觀念及方式的產品,這就要求人才的知識結構更趨向全麵、綜合、立體化,具備複合型知識結構和較強的綜合能力,這種複合型人才將成為信息化社會的主要需求。

二、本地區人才需求調查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常熟服裝已成為本地區主要支柱產業,2013年度實現產值600多億元。該地區擁有服裝服飾企業約5000餘家,擁有規模以上服裝企業150餘家。如波司登、阿仕頓、龍達飛、千仞崗、百成彙、龍達飛、九鹿王、忠鑫織造等規模型企業不斷優化升級,不僅對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對服裝輔助設計、製版打樣、生產管理、服飾導購、技術操作等崗位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多,2014年常熟地區服裝設計師助理需求達150名,製版打樣崗位需求達200餘名,服飾導購崗位需求482名,技術操作崗位的用工需求可達1萬餘名。因此,培養一大批“懂設計、能實戰”,特別是精通服裝款式設計、CAD製板、服裝陳列、工藝裁剪等複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是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由於本地區複合型服裝人才緊缺,導致“洋學院”接踵而至,紛紛搶灘國內服裝教育市場,如上海東華大學引進新加坡萊佛士集團旗下的拉薩爾學院、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等,在服裝人才教育市場中掀起了一股“洋學院”的熱潮。這不能不說是對國內複合型服裝專業人才匱乏的一種間接反映,極大地引發我們對國內服裝設計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