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技能研究理論簡單探討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李斌
摘 要: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名富有專業化訓練的教師除了具有係統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有嫻熟的教學技能。本文就有關教師教學技能理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教學技能 研究理論 典型觀點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科學、是技術、是藝術。教學過程是有規可循的,是能夠通過職業培訓掌握的。目前對教學技能的研究有以下幾種典型觀點作為依據:
1.斯金納操作條件作用原理
操作條件作用原理[1]指出學生的學習有嚐試與錯誤的過程,強調反饋和強化學生的行為對行為的控製作用,強調塑造技術,以行為主義的學習觀看待、理解學習及教學行為。斯金納認為:所謂教育,就是塑造行為,塑造在不久的將來對個人自己和他人有利的行為。就像雕塑家可以用泥巴塑造任何東西一樣。隻要分析強化的效果,我們的技術就會容許我們隨意塑造有機體的行為。這一理論是課堂教學技能分解及訓練的直接理論根據。
2.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分成三個領域:認知(cognition)、情感(feelings)和動作技能(action skill)領域。布盧姆認為[2],雖然內隱心理活動與外顯行為有區別,但內隱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外顯的行為表現出來,從認知領域的教學結果來看,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再認、再現等外顯行為顯示出來,各種智慧技能的獲得都可以通過相應的行為表現出來。一般來說,以外顯行為作為分類的統一基點有其合理性。布盧姆認為外顯行為可以觀察測量,他以行為的複雜性作為劃分教育目標類別的依據,“將教育行為從最簡單的到最複雜的加以排列”,“根據行為不同的複雜程度”把各種行為置入幾種不同的門類與組別,便可得出教育目標的分類。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促成了教師教學技能分解訓練的準則,為教學技能訓練得以具體操作與測量提供了新思路。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3]是個體為滿足社會需要而掌握社會知識、經驗和行為規範及技能的過程。班杜拉將社會學習分為直接學習和觀察學習兩種形式。直接學習是個體對刺激做出反應並受到強化而完成學習的過程,其模式是刺激—反應—強化,離開學習者本身對刺激的反應及其受到的強化,學習就不能產生;觀察學習是指個體通過觀察榜樣在處理刺激時的反應及其受到的強化而完成學習的過程。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觀察學習要經過四個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複製過程、動機過程。觀察者的特征決定了觀察學習的程度,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那些與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認為是優秀的和有力的榜樣。社會學習理論對教師教學技能的訓練中如何注意充分發揮示範者的作用,怎樣發揮認知因素、環境因素對形成一定行為方式的影響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