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如何培養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思考(1 / 2)

關於如何培養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思考

幼教天地

作者:陸惠琴

為深入貫徹教育規劃綱要,幫助廣大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全麵提高科學保教水平,2012年10月,教育部組織專家研究製定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近期,通過細細研讀、深入思考,我對《指南》有了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為幼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指南》將幼兒的學習生活與健康發展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每個領域按照內容劃分為若幹方麵,每個方麵由學習與發展目標、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指南》中指出,3~6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發育的黃金時期,因為,這個年齡段是孩子語言飛速發展的時期,是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時期。在《指南》“語言”版塊中,包含兩個內容,一是“聽與說”,二是“閱讀和書寫準備”。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發展貫穿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抓緊這個時期逐步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麵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將受益終生。語言的掌握對幼兒智力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整個幼兒語言訓練的中心環節。那麼,如何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帶著這個問題,我重點學習了《指南》中的“語言版塊”,努力尋找適合的方法。

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

《指南》指出:應為幼兒營造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可以說環境就是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可以使幼兒口語能力在遊戲和交往中得到進一步鍛煉。

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對幼兒說的話必須是清晰易懂和規範的。為了使幼兒掌握更多口語詞彙,教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會及課外活動,為幼兒提供“說話的舞台”,對某些發音不準的幼兒及時加以糾正,培養幼兒聽講能力和習慣。物質環境能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通過動手操作、擺弄物品提高語言能力。如創設語言區、美工區、科學活動區等,讓幼兒自由觀察、自由選擇,並把自己喜愛的、熟悉的事物或心裏的感受用語言與同伴交流。又如指導幼兒收集家裏廢舊的紙、袋上的人物、景物剪下,讓幼兒拚成有情節的畫麵,編出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大家聽。這些“廢舊物品”就成了幼兒表達言語的直觀教具,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明顯提高。“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但是在活動中,很多幼兒缺乏信心,在集體場合中不敢主動參加活動,不敢大膽表現自己,導致口語表達能力受到限製。教師對幼兒要從心理上多鼓勵、多引導,營造寬鬆、和諧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從心理上有安全感,逐步豐富語言,學會傾聽、學會表達,有話願說、有話敢說,不斷提高語言能力。

二、精心設計活動,調動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先想到如何讓幼兒的語言技能得到綜合訓練和發展。陳鶴琴曾說:“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隻有動手做才能獲取直接經驗,認識事物的性質。”如在《酸甜苦辣》的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品嚐事先做好準備的食品,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觀察各種臉色變化進行表述,再讓幼兒用各種顏色在紙上畫出不同味道的感覺。通過嚐、看、講、話等活動,幼兒在體驗的基礎上有效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孩子總是在玩中學習,遊戲中,幼兒需要進行協商、交流合作,在遊戲中,既進行聽普通話能力訓練,又鼓勵幼兒大膽進行語言實踐,幼兒從中獲得大量詞彙。如連詞遊戲、說相反詞遊戲等,幼兒在遊戲中對答、應變、協調能力得到鍛煉,調動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