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語言活動中的師幼互動”那點事
幼教天地
作者:董麗麗
摘 要: 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在積極的情感氛圍內,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更容易產生被支持感,互動動機更強,效果更好。
關鍵詞: 幼兒教學 語言活動 師幼互動
《綱要》對師幼互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動”。但在現實中,無論是在發起環節還是整個互動過程中,幼兒主體作用遠遠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和落實。怎樣改變這現狀呢?下麵談談這兩年我在領悟《綱要》精神過程中獲得的關於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體會。
一、轉變角色,調整教育行為
《綱要》提到的“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顯示了對安全、愉快、寬鬆的外部氛圍的重視。要形成這種氛圍,教師角色定位是核心問題。教師必須按照要求,將自己定位為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幼互動的組織者和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如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將直接影響積極師幼互動的建構。我認為,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獲取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為。也就是說此時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更多地趨向於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嚐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實現師幼活動協同。所以,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解決。
二、即時引領,促進師幼互動
1.尊重幼兒,建立平等關係。
《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產生效能的關鍵。教師要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需要,並引導孩子懂得如何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係。使教育更適合幼兒,在最大限度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發展的同時,促進教師教育能力、專業素養與幼兒共同發展。
對話是師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心靈溝通,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過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動物謎語》中,讓幼兒按意願選擇裏麵的角色,隨情節模仿表演。表演兩遍後,就有幼兒提出不想扮演謎語中的角色:“老師,我不想演謎語裏的小動物了!”我耐心地詢問他們:“好呀!那你想演什麼呀?”“我想演小魚!”“我想演大獅子!”……“那它們都有什麼特征呀?”教師和幼兒通過對話討論這些動物是怎麼走路的,然後給幼兒出一個小難題:“你們說得都很好,可是老師沒準備這些動物的頭飾,怎麼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兒交流討論後說可以自己畫。這樣在自由寬鬆的氛圍中,我鼓勵他們邊畫邊交流,為他們在眾人麵前表演做準備,動腦又動手,既激活思路,又觸發創新語言,讓幼兒愉快創編出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