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擁有好口才的八個原則(1)(1 / 3)

第一個原則: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心理

卡耐基的忠告:如果一個成年人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他就能改變自己的性格。

20世紀初,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斷言,普通人隻用了全部潛力的極小的一部分。與我們應該成為的人相比,我們隻蘇醒了一半;我們的熱情受到打擊,我們的藍圖沒有展開,我們隻運用了我們頭腦和身體資源中的極小的一部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這就是人的恐懼心理。人的恐懼心理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常對自己的學員說:“你要假設聽眾都欠你的錢,正苦苦哀求你多寬限幾天;而你就是神氣的債主,根本不用畏懼他們。”

1912年,“泰坦尼克號”巨型海輪沉沒在北大西洋冰海。正是在那一年,我開始教授當眾說話這門課程,我當時的任務是為紐約基督教青年會夜校講授“公開演講”課。那段經曆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因為它使我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說話的知識,並促成了我的口才培訓班的誕生。

在紐約為商業界和專業人員開班時,我逐漸了解到,學員們不僅需要在說話方麵受到訓練,還迫切需要掌握日常商務和社交中與人交流的藝術。因為人們除了渴望健康以外,最需要的便是改善人際關係,學會為人處世的藝術,而這一切又都是以說話為前提和手段的。於是,我決定在這方麵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因此最終總結出一套比較全麵實用的課程,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沉默是金”的諺語,應隨時代的變遷而重新評估,因為如何發揮語言的魅力,決定了現代人能否由溝通走向成功。

在潛意識裏拒絕與人交流或者害怕當眾說話,並不是某一個人獨自具有的心理,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除了訓練班的成員,對大學生我也進行過調查,80%~90%的學生都產生過不敢當眾說話的恐懼感和與人交流的畏難情緒。

這好像是在說“恐懼交流”是人天生就具備的。的確如此,它是人與生俱來的一個弱點,並且和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較為穩定的基本特征。性格具有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在一定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後,是難以改變的,所以才會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

有關專家曾對亞利桑那州的一對大學生孿生姐妹進行過觀察研究。這對雙胞胎姐妹外貌相似,先天遺傳素質完全相同,家庭生活和所受教育的情況也相同。雖然這對姐妹一直在同一個小學、中學和大學接受教育,然而在遺傳、教育和環境如此相同的情況下,姐妹倆的性格卻很不相同:姐姐善於說話與交際,自信主動,果斷勇敢;而妹妹卻相反,缺乏獨立自主意識,說話辦事總是隨同姐姐。有關專家找她們交談時,也都是姐姐先回答,而妹妹隻是表示讚同,不愛說話,或僅僅是稍作補充。總之,姐妹倆的性格完全不同。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父母在她倆中認定一個是姐姐,另一個是妹妹,從小就交代姐姐照管妹妹,對妹妹負責,做好妹妹的榜樣,帶頭執行長輩委派的任務。這樣一來,姐姐從小就形成了獨立、自主、善交際、較果斷的性格,而妹妹卻養成了遵從姐姐的習慣。

這說明人的性格是長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但這並不適用於成年人。對於成年人來說,性格實際上是由心理狀態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成年人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他就能改變自己的性格。

正像如何提高當眾說話的能力一樣,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溝通交流都需要人們克服畏懼、建立自信,這是實現更有效說話的前提。隻有這樣,人們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在各種場合下發表恰當的講話,博得讚譽,贏得別人的喜歡,獲得成功。

任何說話技巧在實施之前,必須樹立充分的自信心。因為自信心給人一種安全感,使你敢於與他人相處,並在任何非自由場合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一旦你的思想表達中充滿了激情,那麼即使在很小的場合,你也會努力地搜索以前的經驗,以此作為談資。這樣你的視野將會變得更加開闊,並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新的認識。

在我的培訓班開課之前,我曾做過一個調查,讓人們說出上課的原因以及希望從這種口才培訓課程中獲得什麼。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大多數人的中心願望與基本需要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回答是:“當人們要我站起來講話時,我覺得很不自在、很害怕,這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所以,我想獲得自信,能泰然自若地當眾站起來,能隨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邏輯次序歸納自己的思想,能在公眾場所或社交人士的麵前侃侃而談,做到明晰且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