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大學生短信一族(2 / 2)

由於大學生還沒有參加工作,用於正經事情的短信不多。隻是大學生的特殊群體——班委或學生會成員往往用它來通知、處理一些學生工作事務。

黃色短信在短信比例僅占極少數,不到5%,並且多限於同性和戀人之間,用於互相逗樂。

以上短信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自己苦思冥想的,二是從網上得到的,三是別人發給自己的。

短信帶來的不良影響

短信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流行已經對大學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

手機短信助長了大學生的逃課行為。逃課有顯性逃課和隱性逃課。前者指學生沒有正當理由而不去上課,後者指學生雖然按時上課但不認真聽講的情況。為了對付顯性逃課,大學一般實行點名製,對不到者進行懲罰。但手機持有者卻有恃無恐,因為一個短信即可隨叫隨到。短信也為隱形逃課提供了方便,學生原來即使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也要呆著硬聽下去,現在則可用短信來逗樂找趣,打發時間。

手機短信助長了大學生的作弊行為。手機的無聲性與隱蔽性,使得在公共場合下,人們也可以秘密交流;而大學考試客觀題目占有很大比例,這就使手機為作弊提供了極大方便。據調查:作弊者用手機短信作弊的高達52.6%,這不能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手機短信影響了大學生的情感關聯。手機短信一方麵為人們的交流溝通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麵也使得原本應該通過書信、電話甚至見麵方式來維係的情感交流被短信取代了。特別是短信具有了群發功能後,一條短信可以一次發給十幾位甚至幾十位親朋好友,這種蜻蜓點水式的交流使得各種感情越來越流於形式,短信發送量與情感濃度不成正比,加劇了情感危機。甚至出現了短信騒擾現象。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大學生患上了嚴重的“短信依賴症”,整天沉溺於短信的虛擬世界,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人際交往障礙。

手機短信刺激了大學生的攀比消費,加重了經濟負擔。隨著過剩經濟的到來,人們的消費不再是緊緊為了滿足需要去消費物品的使用價值,更是為了表達差異去消費物品的符號價值。消費模式已經成為表達社會群體差異的一種方式。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時尚型、炫耀型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彰顯個性、表達前衛、甚至吸引異性的一種工具。別人都“短信”,你不“短信”,不僅意味著你的落伍,而且長期下去,也會使你喪失周圍人的認同。再加上大學生愛麵,消費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從眾,紛紛置機來發送短信,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不良短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良短信主要是指一些垃圾短信、黃色短信、反動言論短信、恐怖短信和詐騙短信。這些短信盡管比例不大,但由於短信的群發功能使其散播能力特別強,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被複製成千上萬條。一些不良分(不乏大學生的道德敗壞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大學生進行黃色信息、反動言論傳播,甚至騒擾。有些犯罪分通過在短信發送“獎”、“辦證”信息或恐怖信息對大學生進行詐騙和勒索。這些已經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學業前途。

總之,大學校園的手機短信現象必須引起必要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