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油資源的全球戰略地位與中國石油安全問題(1 / 3)

石油資源的全球戰略地位與中國石油安全問題

國際觀察

作者:董淩雲

曆史已經證明,石油工業是推動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自1930年世界石油產量不足30億桶到目前約500億桶,從能源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各種發展變化中,我們會發現石油工業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隨著市場需求增長、新技術出現與地緣政治事件等正一起改變著石油工業的作用與地位,石油已成為世界大國經濟、軍事、政治鬥爭的武器。雖然世界能源多樣化是大勢所趨,但是,石油依然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能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 石油資源在世界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經濟愈發展,社會愈進步,對能源的依賴程度也愈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都轉向了石油和天然氣。1965年世界能源消費中,石油的比重39.4%,大於煤炭0.4個百分點,成為世界第一能源。石油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資。

伴隨著20世紀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石油作為基礎能源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不但是重要的燃料,而且可製成合成纖維、塑料、農藥,化肥、醫藥等,石油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品,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了石油。石油以其使用方便、高效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諸多領域,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促進因素。石油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發展、國家安全,以至國際關係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受石油問題影響。

首先,石油影響著地區安全。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不平衡。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70%在中東,其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33%。中東石油資源曆來是發達國家爭奪的焦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其爆發原因就是石油。事實上,美國在全球的各種戰略布局都是為了爭奪石油。美國總是誣蔑或是以種種借口武力侵略一些產油國,也是針對這些國家的石油。

第二,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世界上許多產油國利用他們手中的石油來為本國謀取利益,以石油做交換,換取政治和經濟上的好處,而這顯然對其他非產油國來說是不公平的。典型的例子是俄羅斯,其為了獲取政治上的話語權而利用本國的能源,因為能源工業占俄羅斯國內產值的20%,是俄羅斯經濟的支柱產業,而且在政治和軍事上,俄羅斯也希望通過能源來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石油和核武器就像是兩隻手,把俄羅斯推向了國際政治和經濟的舞台。

第三,石油左右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全球GDP的增速與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是呈正相關的。在全世界能源消費中,石油占了接近一半,儼然已成了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就是例證,石油價格牽一發動全身。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如果石油價格上升,企業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增加的成本會被生產者轉移到商品價格上,商品價格的上升又會影響居民的消費,而消費在各國GDP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據估算,如果在一年間,石油價格上升10美元,那麼全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放緩0.5個百分點,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影響更大,平均GDP會減少0.75個百分點。

石油因其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對石油資源的爭奪也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二、 石油資源一度被作為武器使用

石油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商品,還是一種政治商品;也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的問題。在戰爭期間,石油作為一種戰略儲備物資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在生產和消費上的分離效應在上世紀60年代之後就逐漸顯現出來。

1969年9月,卡紮菲通過武力推翻了親西方的伊德裏斯國王,隨後石油公司被要求提價,這件事情最終以成功而結束。對伊斯蘭世界來說這是偉大的勝利,因為之前的石油價格一直被跨過石油公司壟斷,政府是沒有定價權的,而此次,政府強行通過提價增加了財政收入,在這之後,其他的穆斯林國家也開始奪取定價權。以1973年的“十月戰爭”為例,石油不再僅僅是一種資源,而變成了一種武器,是可以號令世界、左右世界經濟甚至政治的武器。1981年,石油價格為36~40美元一桶,而在8年前僅為2.12美元。石油價格的上漲使石油進口國的負擔加大,造成經濟增長放緩,這讓對中東石油有著嚴重依賴的歐洲苦不堪言。但是很快,石油輸出國的經濟也受到了致命的傷害,油價上漲造成石油進口國對能源的需求降低,最終石油的價格勢必會因為需求的降低而下降,而對於石油輸出國而言,沒有石油出口就沒有了財政收入。因此,1980後石油輸出國就再也沒有以石油禁運作為武器來對付石油消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