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的國際糾結與管理新模式
國際商務論壇
作者:周俊
2010年之前,中國以稀土資源占全球總儲量的23%,承擔著全球90%左右的稀土供給。中國稀土長期廉價、充足的供應全球市場,尤其是歐美日的高科技產業,使它們習慣了這種資源帶來的巨大收益,而中國卻要承受災難性的環境問題。當中國慢慢收緊過度鬆馳的韁繩,開始對稀土生產和出口加強管理時,歐美日卻拿中國的入世承諾說事,無端指責中國的稀土管理政策違背了WTO原則,左右了稀土的國際市場及價格變動。為什麼西方列強認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左右全球的原油市場,中國就不能根據市場變化控製稀土的生產和出口?本文擬通過比較,提出一些個人看法。
一、中國難以複製OPEC模式管理稀土資源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兩者都是現代工業不可缺少的資源,但國際市場的地位卻迥然不同。在現代工業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原油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能源,雖然現在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替代能源,但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原油仍會扮演工業“血液”的角色。正是基於原油現階段的不可替代性,各大原油消費國也樂於看到OPEC的存在。因為,正是OPEC穩定了原油市場,當世界經濟蕭條時,OPEC通過壓縮產量來保證油格的穩定;當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時,OPEC通過擴張產能來保證市場供應,使原油價格不至於大幅漲升。
如果說原油是工業生產的基礎,那麼稀土就代表了工業的未來。稀土資源全球已探明儲量不到一億噸,是既稀缺又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在西方經濟整體持續低迷的狀況下,歐美日等寄望通過技術優勢,使經濟走出危機的泥潭,走向全麵複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必然的選擇。而稀土功能材料在永磁、發光、催化、儲氫、拋光、乃至軍事高科技等眾多高新領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是未來新材料領域的明星,是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維生素”。有鑒於稀土材料的重要性,歐美日一方麵大肆作戰略性囤積,一方麵與中國對簿於WTO,希望通過WTO規則迫使中國繼續向國際市場提供廉價稀土材料。
(一)OPEC是多國合作的產物,中國稀土管理難以引入外力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的宗旨是通過共同行動反對西方國家對產油國的剝削和掠奪,保護本國資源,維護自身利益。現有的11個成員國,原油儲量占世界上已探明儲量的78%,並為國際市場提供占總消費量大約40%的原油。OPEC通過在成員國內部分配配額的方式,控製原油產量和影響國際市場的油價;通過保持原油市場的繁榮,致力於向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穩定供應,來兼顧生產國與消費國的雙方利益,避免引發紛爭和消費者國的不滿。
中國對稀土的管理卻難以通過國際合作來完成。首先,中,俄,澳,美等稀土儲量靠前的國家中,隻有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和大批量生產的能力,其它國家基本沒有開采本國的稀土資源;其次,中國過去罔顧環境的低成本開采模式迫使其它國家放棄了對本國稀土的開采,轉而使用中國稀土原料。所以,在稀土開采和早期提煉環節中,中國在世界上找不到合作者。當中國開始放棄原始的開采方式,加強管理和調控時,隻能以一已之力,抗衡歐美日等主要使用國了。
(二)OPEC通過與非成員國合作定價,共同維護國際原油市場的健康發展
OPEC左右著全球原油市場,也經常被批評缺乏透明度。為了保障成員國的利益,OPEC始終堅持認為原油市場供給是充足的,提高產量隻能是特定條件下的措施。然而,它的這些不作為,卻很少引來消費國的集中攻訐,其中訣竅就是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形成機製。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主要由OPEC官方價格、非OPEC官方價格、現貨市場價格、期貨市場價格和易貨貿易價格等共同決定,在價格形成過程中,OPEC官方價格隻是眾多因素中的一種,所以,能夠在市場中達成平衡。
反觀稀土的國際市場價格,中國作為最大的生產國和供應國,不能通過價格手段有效調節供需,在價格形成中無能不力。當我國開始通過行政手段調控稀土生產和出口時,使稀土的價值回歸正常時,飆漲的價格讓習慣於廉價使用的西方各國怨聲頻傳,也使中國陷入WTO規則的紛爭中。
(三)中國稀土缺乏OPEC的國際化
OPEC雖然擁有占絕對優勢的原油儲量,但OPEC各成員國的原油從勘探、開采、冶煉、運輸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基本都是國際參與,眾多西方大牌石油公司都是其中的參與者和獲利者。換句話說,OPEC是一個限製較少,進入門檻不高的公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