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標簽製度的實施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
國際商務論壇
作者:樊曉雲
2007年以來,實施碳標簽製度的國家大約有12個左右,在全球範圍內碳標簽的使用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日本於2011年4月最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製度。目前,碳標簽製度對進口產品並無強製性要求,但碳標簽製度的實施必然引導消費者優先選購其國內低碳產品,未加貼碳標簽的進口產品必然處於競爭劣勢。隨著“低碳”觀念的普及,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將更青睞於“低碳”農產品,“高碳”農產品將麵臨市場萎縮的困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但由於93%的農產品出口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大多對碳標簽不了解和比較漠視。為避免今後因農產品碳排放量高,達不到相關標準而被發達國家市場拒之門外,農產品出口企業應該及時關注碳標簽的發展情況,提早做好準備。
一、當前國際貿易中碳標簽製度的實施情況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指的是由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溫室氣體排放渠道主要有: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能源使用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碳足跡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越多,導致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製造得越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
碳標簽(Carbon Labeling)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碳標簽有兩方麵作用:一方麵碳標簽信息可以方便消費者了解產品的碳減排量,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產品;另一方麵,企業也可通過碳標簽明確碳排放來源,明確顯示各個環節碳排放量,了解碳排放較多環節,可以針對性提出整改措施,最終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目前世界上已有12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法案,要求企業實行碳標簽製度,全球有1000多家著名企業將“低碳”作為其供應鏈的必需,沃爾瑪、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應商提供碳標簽。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施產品碳標簽製度的國家。2007年3月,英國Carbon Trust 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批標示碳標簽的產品。英國加貼碳標簽的產品類別涉及B2B、B2C的所有產品與服務,主要有食品、服裝、日用品等。此後,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瑞士、加拿大、韓國等國家也相繼推出碳標簽計劃。德國產品碳足跡試點項目於2008年7月推出,目的在於為企業提供產品碳足跡評價與交流方麵的方法與經驗,降低CO2排放量,倡導環境友好型消費。沃爾瑪已要求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驗證,貼上不同顏色的碳標簽。可能涉及超過500萬家工廠,多數供應商在中國。除此之外,瑞典家具企業宜家也宣布要求供應商貼上碳標簽。日本已於2011年4月開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製度,要求擺放在商店的農產品加貼碳標簽,向消費者顯示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施農產品碳標簽製度的國家。目前,國際上碳標簽大多是自願性碳標簽,但也有強製性碳標簽。2010年7月,法國出台“新環保法案”,在法國市場上銷售的產品都要強製性要求提供產品的碳信息。
二、碳標簽製度的實施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的影響
(一)農產品出口環境惡化
碳標簽製度順應了消費者的綠色環保要求和低碳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因此它的輿論效應明顯。碳標簽製度使人們更加關注節能減排,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低碳產品。隨著“低碳”觀念的普及,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將更青睞於“低碳”農產品。我國目前粗放型農產品生產模式在能源消耗及環境保護方麵都無法同發達國家抗衡。這對具有高碳特征的中國農產品出口帶來了很大影響。碳標簽這種隱蔽的貿易壁壘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主要發達國家實施碳標簽製度後,許多其他國家將會陸續效仿,碳標簽壁壘對農產品出口的負麵影響將進一步擴大,涉及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引發連鎖反應。發達國家一直對農產品保護嚴重,低碳環境下,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更可能借助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外衣,通過碳標簽保護其本國農業,這必然會使中國農產品出口環境惡化。
(二)抑製農產品比較優勢的發揮
2008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商品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占主導地位,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產品的出口額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大約為65%左右, 然而,水產品、畜產品都被認為是“高碳農產品”,畜牧業已成為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源。2009年,世界銀行前首席環境顧問羅伯特·古德蘭和他的同事傑夫·安航在《世界觀察》雜誌上發表的《牲畜與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全球畜牧業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1%,遠遠超過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6年發布的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中估算的18%。根據2005年數據統計,對漁業能耗的分類測算表明:我國漁船捕撈、養殖、水產品加工、漁船漁機製造和漁用飼料的能源消耗折合標準煤1935.2萬噸。漁業生產能耗約占我國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水利能源總消耗量的1/4, 其中捕撈業約占70%,養殖業約占20%。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高碳特征,在出口貿易中更容易遭遇低碳壁壘,所以農產品出口可能麵臨市場萎縮的危機。由於該類產業市場萎縮,該類部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將流向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部門,這將大大影響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利於發揮農產品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