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反”衝擊下我國光伏產業麵臨的困境與出路
WTO實務
作者:李鋼
歐盟設立對華光伏產品強製進口登記日及其蝴蝶效應,使我國光伏產業在去年遭受美國“雙反”後麵臨更為劇烈的衝擊。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美國、歐盟、印度多方圍堵帶來的不利影響,並以此為契機實現優化重組、長期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光伏產業應將產業縱向整合、突破關鍵技術、轉戰新興市場和開展對外投資作為國際競爭策略的主要突破口。
一、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概況
我國從1958年開始研究太陽能電池,1971年首次成功地將太陽能電池應用於東方紅二號衛星上,1973年開始將太陽能電池應用於地麵。2002年在“送電到鄉”工程項目的啟動以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拉動下,我國光伏產業開始快速發展。2008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突破2000MWp,確立了我國太陽能電池產能世界第一的地位。2011年我國多晶矽產能約占全球60%,矽片產能約占70%,多晶矽電池產量約占70%,組件產能約占70%。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也從2006年的2.25億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358.21億美元,五年來增長了150倍以上。我國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投資、產業分工和科技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企業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質優價廉的產品,有效降低了各國光伏發電建設和應用的成本,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盡管我國光伏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但製約其健康、穩定、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諸多深層次阻滯因素卻依然存在。
首先,是產業鏈兩頭在外問題,即我國光伏產業鏈最上端的原料矽提純技術和最下端的光伏產品市場應用普及這兩個最關鍵環節均在國外。一方麵核心技術的缺失使我國光伏產業淪為海外廉價組件生產商和代工商,例如太陽級矽原料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它們憑借壟斷技術獲得了太陽能產業鏈中最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麵,國內大多數光伏設備仍需高價從國外進口,加大了我國光伏產業鏈下遊環節的開發利用成本。
其次,是產能過剩問題。近年來光伏產業的高利潤率以及風險投資基金和銀行融資的介入導致該產業超常規發展,每年產能呈幾何級數增長。2011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達到60GW,而實際產量為30GW,實際安裝24GW;同年我國光伏組件產能為40GW,實際產量僅為21GW,國內實際安裝500兆瓦。這意味著光伏產業組件的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我國光伏產能明顯過剩。
再次,是出口市場集中度高問題。2011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為358.21億美元,其中出口美國55.74億美元占總額的15.56%,出口歐盟則高達204億美元占總額的56.94%。不論美歐是出於貿易保護主義還是出於遏製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目的,其發動了“雙反”且“雙反”成立,至少反映出我國產品確實存在低價銷售的情況。低價本身就是產能過剩的副產品,並且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並不絕對領先的我國光伏產品能以低價格大量出口美歐國家特別是德國光伏市場,這裏麵也有政府財政補貼的因素。所以,美歐以“雙反”為由,謀求對我國光伏產業進行製裁自然就不可避免。
二、“雙反”衝擊下我國光伏產業麵臨的困境
(一)光伏產業發展整體大幅下滑
美國、歐盟、印度多方“雙反”圍堵的愈演愈烈,不僅使得我國光伏產業的國際市場環境迅速惡化,而且帶來產業自身一係列矛盾問題的集中爆發,最終導致我國光伏產業在2012年開始出現從“熾熱”到“徹寒”的逆轉。2012年,我國光伏產品進出口總額為289.5億美元,同比下降32%。出口降幅最大的是在光伏產品出口中占主導地位的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2012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占了全部光伏產品出口的64.2%,出口額為149.7億美元,同比下降42.1%。作為2012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的最大省份,江蘇省的出口額僅為96.1億美元,同比下降36.3%。出口嚴重受挫和國際市場前景堪憂使投資基金與銀行對追加投資缺乏信心,眾多光伏企業麵臨經營性現金流銳減、資金鏈緊繃甚至斷裂的風險。再加上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庫存和應收賬款居高不下,結果造成光伏產業整體利潤大幅下降、經營業務一片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