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我國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的初探
服務貿易
作者:何娣 邢樹香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跨國檢驗檢測公司紛紛將與產品相關的檢測認證業務外包出去,促進了國際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的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發展的必要性及其發展現狀,總結了影響檢驗檢測機構接包能力的三大因素,最後提出相關措施以切實提升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接包能力。
一、 開展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的必要性
檢驗檢測活動是商品交換活動中供需雙方出於各自利益需要或產品質量判定,依托技術機構按相關標準、方法對產品進行檢驗、測試的活動。如果企業(或機構)把這項活動外包給其他企業(或機構)來做,便產生了檢驗檢測服務外包。與其它服務外包業一樣,檢驗檢測服務外包業發生發展的動因機製也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筆者認為還有更為關鍵的一點便是破解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
檢檢測服務外包作為加快提升我國檢測技術報告公信力的有效載體,在突破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方麵起到直接作用。近年來,國外多家媒體對我國出口產品質量和安全蓄意炒作,惡意製造中國商品威脅論,引發了多個貿易國家和地區的連鎖反應,先後對我國出口食品、玩具等產品采取嚴格檢驗措施,並不斷擴大對我國產品的製裁,給我國出口造成了極大影響和損失。另外,國外層出不窮的各類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限製了我國產品的出口。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的檢測報告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還不夠,許多國家和地區還不能完全認可我們的報告結果。通過承接國外檢驗檢測機構或跨國公司的檢驗檢測服務外包,我們可以直接掌握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最新要求,一方麵幫助企業跨越技術壁壘,另一方麵可以加快提升我國檢驗檢測技術報告的公信力。
當前,全球技術檢測市場規模約合6000億元人民幣,且每年保持15%左右的快速增長,檢測承接方大多是歐美國家。我國2010年檢驗檢測產業規模達到650億元,已經成為居美國之後第二大的市場,未來幾年仍將保持15%以上的增長,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十二五”末期預計將達1300億元。同時,國務院在2011年將檢驗檢測服務業列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八大高技術服務業之一,彰顯了檢驗檢測工作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檢驗檢測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迎來嶄新的機遇。目前,以SGS、BV為代表的檢驗檢測跨國公司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以外資實驗室承接境外訂單檢驗檢測為顯著特征的商業檢驗檢測在我國總的檢驗檢測市場中已經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外資檢測機構在國內檢測市場上的占有率達30%以上,而我國在國際上承接的檢測服務外包額卻微乎其微。如何提升我國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的競爭力,已成為我國檢測事業麵臨的突出問題。
二、我國檢驗檢測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 檢驗檢測服務外包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
我國檢驗檢測服務外包業起步於2006年,無錫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由政府認定的“國際質量技術服務集聚園”,以自身擁有的6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分別采用國際合作合資和國際認可、授權等方式,承接了國際技術組織和英國Intertek、德國萊茵TUV和PSTUV、日本KAKEN和QTEC、美國UL、香港STC和CMA等世界著名的檢驗公司,以及鱷魚恤、皮爾卡丹、OTT、默羅尼、富士通、索尼等數百家跨國經銷商的產品檢驗、檢測、鑒定、驗貨等各類外包業務,形成了質量技術外包服務的產業集群。2008年3月,江蘇檢驗檢疫自行車(昆山)檢測中心承接了產自波蘭的44輛自行車檢測任務,這是我國自行車檢測機構首次承接來自歐盟的外包測試服務,也是昆山所承接的歐盟服務外包業務第一單,開創了國內檢測機構接受國外貨物檢測業務的先河。但從全國範圍看,我國檢驗檢測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剛剛起步,承包國際服務外包業的規模相對有限,國際外包業務主要源於跨國公司在我國境內的分支機構。承接的檢驗檢測服務外包內容局限,承接方式單一,外包服務流程亟待優化,檢測報告公信力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