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袁微子先生
本刊特稿
作者:朱家瓏
袁微子先生離開我們已有二十多年,他是我們尊敬的師長和朋友。在改革開放之初,在我們剛剛走上教研工作崗位的時候,能夠結識袁微子先生,並得到他的指點,今之回想起來,真是機會難得!
袁微子先生對工作非常認真,尤其是對基層教學和教研工作的指導非常熱情,高度負責。記得八十年代初,新編教材印出來了,那時我在江浦縣教研室工作,當時我們怕對新教材研究不夠,理解不深,想得到袁老的直接指點,就很冒昧地將我們縣裏的期末試卷寄給袁老,請他提提意見。其實我們並不曾想到袁老會親自回信,國家那麼大,想得到他指教的人那麼多,所以信寄出去以後也就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誰想到不出十天,袁微子老先生的回信到了,信封上幾個瀟灑飄逸的行書體字跡,讓我有一種意外的驚喜,袁老在回信中重點講了三類課文的安排及思考,對我們的試題也褒獎了一番,並提出了一些建議。我們反複學習研究袁老的來信,改進了工作,可以說袁老給我們樹立了治學做人的榜樣。
在江浦縣教研室期間,我還多次聆聽袁老的精彩演講,他操一口濃重的浙江普通話,做起報告娓娓道來,令人倍感親切。記得有一次,當時南京市教研室蒯福棣副主任陪同袁老到江浦作報告,一個原本隻能容納兩百人的場子,擠了近四百人,袁老先聽青年老師的課,然後再做評點,他的評點總是飽含對青年教師的關注與提攜。
一天,我和袁老有了一次聊天的機會。他點燃一支煙,和我細說他文革中和人教社社長戴伯韜先生等一起下放到安徽省鳳陽縣黃泥堡的一個園藝廠勞動。袁老告訴我最苦惱的是他在放兩頭牛時,一頭牛跑得快,一頭牛跑得慢,真讓他急死了,不知如何是好。聽他講這段話時,我覺得袁老一下子變得很可愛、很純粹。在談興甚濃時,袁老告訴我,他是“小平迷”。他敬仰小平同誌,他說是小平同誌把中國帶上富強之路,是小平同誌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走出“文革”誤區,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談到當今社會現象時,他打了一個比方說,就像我們隨手抓一把土,放在顯微鏡下,它裏麵有許多細菌,看上去好像很可怕,但就在這個土壤裏卻生長出大片的莊稼。我理解袁老的意思是我們這個社會風氣雖然有些缺陷,但社會還是大大地向前進了,社會總體向好是一個大趨勢,袁老對國家、對改革開放充滿信心。他富有哲理的觀點,我很是歎服。大家都知道袁老學問做得好,書編得好,報告做得好,沒想到袁老思想如此敏銳前衛,觀點如此鮮明堅定,所以在不經意之間,我也找到了他“文革”後忘我工作的原因,他要把“文革”中失去的時光補回來,他要用他的熱血和才華服務屬於他的崗位,服務於數以億計的廣大師生,並以此來報效祖國。
袁微子先生離開我們二十二年了,今年又迎來袁老百年誕辰,回憶袁老往事,他的風範和學識,執著和忠誠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袁老以花甲之年,站在語文教改的第一線,他是名副其實的弄潮兒!他意氣風發、風流倜儻的崇高形象,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袁老先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