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與袁微子先生的四次“接觸”(1 / 2)

我與袁微子先生的四次“接觸”

本刊特稿

作者:周金良

我與袁微子先生算是有緣人。記憶中,我與袁老有過四次難忘的“接觸”。

第一次“接觸”袁老,是20世紀90年代的師範生時代。聽老師說,我們正在學習的《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是由袁微子先生主編的,他是桐廬人。當時,我並不清楚袁先生為何人,隻是單純地為有一個能編書的老鄉而自豪,因而記住了先生的名字。

第二次“接觸”袁老,是在2011年。受“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思潮影響,我常常因找不到方向而困惑甚至苦惱。一次百度搜索時,無意間搜索到袁老關於“習作例文”教學的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設計習作例文的時候,注意到以下幾點:要在習作例文的教學當中,去求得閱讀和寫作的共同點……”從此,我把“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聚焦在“閱讀與寫作的共同點”上,即“言語性”上,課堂得益不少。同樣受此啟發,我撰寫的專題論文《文體·言語性·語用》也獲得杭州市學科論文二等獎,因此更加記住了先生的名字,並且很有興趣地去再度搜索袁老的相關資料,當即拜讀了《在仙台》課堂實錄,關於袁老的一些生平也相繼有了初步了解。

第三次“接觸”袁老,是在2012年10月。為紀念袁老誕辰100周年,桐廬縣小學語文大組成員在圓通小學組織學習了袁老的教學思想和教育功績。十分有幸的是,我在會議上親眼見到了袁老的女兒袁絳雲老前輩(桐廬縣教研室原複式教研員),並聆聽了她對袁老教學思想的解讀,讓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會後,我迅速從網上購買並閱讀了袁老的書籍《袁微子談閱讀教學》《袁微子小學語文教學論集》《小學語文教學思想漫談》,還寫了題為《課堂若戲,課如其人》一文,發表在《桐廬教研網》上,借此表達對袁老的敬愛之情:“課堂若戲,課如其人。從袁老的身上我深刻領悟到,做人是本分,做戲是天分。倘若天分不足,隻好以勤補拙,多研究專業知識和授課技巧,即使不能揮灑自如,臻於善境,也好過做個照本宣科的提線木偶,渾渾噩噩沒有靈魂。”

第四次“接觸”袁老,是在2013年6月3日。這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星期一早晨,我與往常一樣走進教室,開始批閱雙休日布置的一篇寫人的習作。批著批著,徐一諾同學寫的《我的太爺爺二三事》深深吸引了我,而她的結尾“可親可敬的太爺爺一百歲了,盡管我隻知道他叫袁微子,而且從沒見過他,可總好像他時時在我身邊。”更是讓我瞠目結舌:太爺爺袁微子?一百歲?我反複閱讀了她的作文並撥通了她爸爸的電話。原來,我班徐一諾同學是袁絳雲前輩的嫡孫女,是袁老的曾外孫女。如果說之前的三次“接觸”,讓我了解了袁老為師的風骨,那麼這一次令人驚喜的親密“接觸”,讓我從袁老曾外孫女的心裏讀到了袁老為人的風範!特轉錄原文,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