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最是思辨能致遠
閱讀教學
作者:王金濤
一、因材施教,求“適”解
1. 尋求“適性”的解讀路徑。我們解讀文本,就是在協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與“文本、教師、同伴、教材編者”產生對話的切口與“最佳的路徑”。蘇教版四上《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課堂上如果僅僅圍繞學生讀懂的——“九色鹿的善良、調達的背信棄義”去理解,那麼所進行的辯論是低效的。教什麼才能讓學生真正“辯”起來?我認為可以從九色鹿是善良的,調達則背信棄義,構成人性審視的視角,使學生領悟如何去做人的道理。還可以從“九色鹿、調達、王妃、國王、烏鴉”所構成的“生活世界”公正、信義與美德的視角去辯論。當然,也可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主旨,弘揚“除惡揚善”的主旋律。我以為從做人的角度來辯,是符合每一個學生實際的,接近他們的情感及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所以,他們也很容易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讀起來、辯起來,並求得“適”解。
2. 設置“適量”的課程內容。薛法根老師的“三不教”,在“教”與“不教”上進行了自己的思辨。但教多少,學生才能辯有所得,這就涉及到課程內容設置“適量”的難題了。我們看看他的《九色鹿》一課設計:板塊一,說一說,評論人物感知形象;板塊二,讀一讀,想象、朗讀,感受情境。板塊三,寫一寫,角色體驗,感悟事理。三個板塊的教學,簡明扼要,卻又紮紮實實,學生很容易就能進入到“閱讀思考”的“場”中。同樣是教這一課,另一位教師則圍繞“契約與誠信,文明的規則”的主題,設計“設置認知衝突、引導悟境、文化審視、意義建構”四個教學環節,我們來回顧一下文化“審視”這個環節:(1)“起誓”的文化解讀。(2)想象、朗讀調達的誓言。(3)“背信棄義”的文化審視。(4)引進文本:新聞(例如彩票寶馬案),談感想。(5)感情朗讀九色鹿的義正詞嚴。通過對比不難發現,這位教師的解讀是很全麵、很透徹,細細地琢磨,“量”還是很大的,訓練的點很多,但冗餘的信息更多,且缺少思辨的因素在裏麵,即使閱讀的量再大,也隻是一種蹈空的“填鴨式”閱讀。對此,筆者認為,目標的確定、環節的設計“適量”最好。薛老師的“三個板塊”就正好為學生提供了充裕的時間,進行閱讀與思考,“適”解也就更有可能。
3. 遵循“適時”的學習規律。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閱讀其實也是在尋找最佳的思辨時機,因為,不是什麼時候都能讓學生思辨起來的。《九色鹿》一文中出現的人物,除了九色鹿和調達以外,還有王妃、國王,這些人物對故事的發展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牢牢抓住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利於學生理解文本,也有利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自然生發“善與惡、正與邪”的“思辨”,“適”解必然達成。在閱讀中思辨,在思辨中閱讀,思辨不僅為閱讀求“適”解提供了可能,也為我們對“問題的本質探尋”提供了可能。
二、同課異構,“和”為美
1. 尚中,“異構”的邏輯起點。“尚中”即不偏不倚,是“中庸”思想的邏輯起點,其核心是“用其中”,這是同課“異構”的邏輯起點。同樣,教《九色鹿》一課,張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好人物鮮明的角色,重在感悟“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李老師則讓學生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側重在課文感悟理解方麵,讚揚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圖回報的高尚品質,譴責調達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可恥行為;我的教學重點則抓住重點段落,牽“一詞”(氣憤)而入全篇,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同時,辯證地看待文本的人文意義——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引導學生再給調達一個改過的機會,以《調達的內心獨白》為題,寫一寫把調達真誠後悔的心裏話。“異構”並不意味著脫離學生實際的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構”,而是建立在可以引發學生進行“閱讀與思考”的邏輯“規約”上——“毋意”,立足文本,不懸空揣測;“毋必”,辯證看待,不絕對肯定;“毋固”,適度敞開,不拘泥固執;“毋我”,尊重個性,不唯我獨是。一切尚中,持“中”而辨。
2. 時中,“異構”的內在屬性。“時中”即隨時以處中,因勢而利導,關注文本“意思”與編者“意圖”的融合,這是教學的要求,也是同課“異構”的內在屬性。“鹿王則講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經過,責其忘恩負義。”是三國吳支謙《佛說九色鹿經》原文中的一段話。課文中的九色鹿對國王說的話,更注重語言的表達,及語言所附著的人文內涵,這裏麵包含引發我們進行思辨的“點”——“您與這種靈魂肮髒的小人一起來殘害無辜,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怕”還是“不怕”必然是一番思辨。而想用好這段話,不僅要理解課文“意思”,還應該理解編者“意圖”,持其言,融其意,不偏不倚,因“勢”而辨,其實這也是在教學生如何尋找思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