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水文,需要真正“下水”(2 / 2)

學做“媽媽”,本身這話題就很吸引學生,再以這樣充滿童趣的下水文來示範,學生體驗的激情很高,寫出來的文章也是精彩紛呈。感慨隻有一句,做媽媽真辛苦,但是誰都能感覺到這是由衷的。

三、我的思考

1. 文章的寫作角度。用於指導環節的下水文在撰寫時都是從文章寫作角度出發的,主要是指文章的選材、整篇的布局、細節的描寫等等。這是在學生還未開筆前的指導,應有強烈的引領意識,因此,必須是範文,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某些習作的感性知識。

(1)選材的角度。行文選擇的材料要足夠新鮮,能起到打開學生思路、豐富學生話題的目的即可。比如上文《我是媽媽的小尾巴》,因其選材的新穎,話題的生活化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自覺積極地去挖掘與媽媽相處的點點滴滴,從而出現了很多有趣又可愛的選材。

(2)寫法的角度。教師在撰寫時要注意運用一些寫法,對學生進行有意識地引導,力求能夠將鞏固內化寫法。因此,在撰寫時,要根據不同文體謀求顯性的寫法,力求能夠讓學生在讀中自我感悟到,並能在自我習作時善加運用。而在進行細節指導時,我們就可以隻寫細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片段的微觀分析指導,將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進行感性的一一比對,在具體的語言中去感受精妙,要能借此讓學生明白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是鮮活真實的,而不是一種概念。

2. 學生習作中的“問題”。用於評講修改環節的下水文針對性應該主要指向學生在習作中出現的問題,唯如此,下水文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1)“問題”習作。即非但不規避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問題,反而將這些問題放大化,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主動提出改進意見。相對於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修改,這樣的發現、主動改進對提高學生習作修改能力,應該更為有益。比如,我在撰寫關於人物的外貌下水文時,針對學生的問題:外貌描寫沒有特點,沒有順序,我出示了這樣一篇“問題”下水文——

我的鄰居關喆有一對彎彎的眉毛,烏黑的頭發,身著一件白色的運動衣,一個額頭,一個鼻子,還有小小的眼睛,睫毛很短,薄薄的嘴唇。

出示後,我鼓勵學生從中找出問題。可以為老師的習作找問題,學生很快發現問題。於是,我立刻出示了關喆的照片,請學生進行順序調整,並抓住特點進行文字修改。下麵是一位同學的修改稿——

我的鄰居關喆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他的外貌——“小”。頭小,五官更小,特別是他的那雙眼睛,一笑起來就完全被肌肉淹沒了,連條縫你都找不到。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呀,就喜歡穿一身白色運動衣。

這樣的討論,修改,將習作中的問題巧妙化解於“問題”習作之中。

(2)“解決”習作問題。即為解決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撰寫的示範性文章。它能幫助學生克服習作中的問題,能為學生的習作修改指明方向。這樣的文章,撰寫時不能離開“問題”,另起爐灶。比如,針對三年級學生總分結構的運用總是不得要領,我撰寫了這樣一段下水文——

元宵節的夫子廟真熱鬧。街道上人山人海,我被擠得什麼東西也看不了,隻能隨著人流慢慢向前走。每一個露天吧亭裏都坐滿了人,還有一條條長龍一樣的隊伍在等候。大大小小的商店內外掛滿了各色各樣的燈籠,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秦淮河被裝飾一新,到處彩燈閃耀,遊船穿梭不停。叫賣聲、笑聲、喇叭裏的音樂聲彙成了一曲激昂動聽的《歡樂頌》。

學生在讀完這樣的片段後,我用“你從哪裏感受到夫子廟的熱鬧了?”這一問題來幫助學生領會“總分”的寫法特點。學生在反複閱讀後知道“熱鬧”是通過“人多、燈籠多、商品多、遊船多、聲音嘈雜”來體現的。在分寫部分一次沒有出現“熱鬧”一詞,但是通過這“五多”的描寫,我們分明感受到了節日夫子廟的熱鬧。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再修改,我發現絕大部分同學模仿使用這一方法,其中不乏精彩作品。

合適的角度成就優秀的下水文,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創設更具人文性的習作教學氛圍,成就更具針對性、指導性的習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