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下水文,需要真正“下水”(1 / 2)

下水文,需要真正“下水”

習作教學

作者:賈卉

作為教師首先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寫下水文的習慣,要嚐試在習作教學中多寫下水文,隻有通過我們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讓指導更有針對性。其次,我們需要在撰寫前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找準讓學生能夠接受的角度來撰寫下水文,拉近文章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情感距離,為進一步的指導、引領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穿越時光,“我”就是兒童

在學生心目中,老師是高大、完美的化身。如何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更充分地發揮下水文的作用呢?我覺得在撰寫下水文時,可以嚐試去做一個真正的兒童,這要求教師有一顆不泯的童心。回歸兒童,發現自己身上的“兒童性”,用“兒童”的心態、兒童的語言,寫兒童的生活。教師可以真實描寫自己兒童時代的某些生活場景及當時心理,純真爛漫地展露童年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內心,與兒童共同分享。比如,掉牙、跳方格,“偷”看電視等等。這樣的寫作身份,這樣的寫作內容,會讓下水文具有十足的兒童性,讓學生驚喜地發現,原來老師也曾經是一個和他們一樣的兒童,會越看越喜歡,樂於閱讀,樂於討論,更樂於模仿。例如,在執教《我是媽媽的》這一習作指導課時,我寫了這樣一篇下水文——

那天,我無意中聽到媽媽說,明天要到國防園開會。這一下,可把我樂壞了,我又蹦又跳,興奮得整晚睡不著覺。心想,我又可以跟媽媽去玩了。

一大早,我就對床上的媽媽大聲喊:“起床了,今天你要去開會的。”媽媽微微睜開眼,對我說:“放心,寶貝,我是不會帶你去的。”我一聽,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但是轉念一想,每次媽媽都說不帶我,可最後,在我略施小計後,還不都帶上我了嗎?想到此,我得意地偷偷笑了。對,就這麼辦,還用老辦法!

一會兒,媽媽出發了,我也離家了。媽媽坐電梯,我走樓梯。不怕,媽媽還要取車的。可是今天媽媽比我快了一步,我趕到媽媽車旁時,媽媽正和張叔叔在說話。我小心翼翼地走過去。不好,被張叔叔發現了,叔叔笑著對媽媽說:“看,你的小尾巴又來了!”我趕緊低下頭,蹭到媽媽身邊。媽媽無奈地對我說:“唉,真沒辦法!走吧,小尾巴!”聽了媽媽的話,我嗬嗬地笑著,撒嬌道:“媽媽,你真好!”

課堂上,當我映示這篇文章時,因為貼近學生,他們的反應很熱烈,邊讀邊笑,當他們知道這是我小時候發生的一件真實的往事時,所有的同學都因“恍然”發現,原來老師也曾經是個兒童,有和自己一樣的頑皮師生之間消弭了所有的距離感。這篇下水文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寫作的思路,勾起了他們對生活的回憶,他們的習作異彩紛呈:《我是媽媽的服裝顧問》《我是媽媽的GPS》《我是媽媽的熱水袋》等等,篇篇文章充滿母女親情,飽含生活的濃鬱氣息。

二、活在當下,“我”是講述者

活在當下,就是承認自己的成人身份。以這樣一個成人的視角,通過回憶來講述自己的兒童經曆或是他人的兒童經曆,這樣的講述娓娓道來,童趣之外,也許還有很多人生積澱的思考,同樣可以深深打動學生,可以更充分地發揮下水文引領示範的作用。例如,我的下水文《今天,我做“媽媽”》其中的片段:

小時候我覺得做媽媽好威風,可以指揮爸爸和我做這做那。於是,我決定和媽媽調換一下身份,我做“媽媽”,她做“女兒”,故事就在一個周末發生了。

那天早晨6:30我就起床了,心裏真後悔答應做“媽媽”,白白一個懶覺沒睡成。唉,做“媽媽”就得給“女兒”準備早餐啊!可是做什麼好呢?平時,媽媽總是變著花樣,給我和爸爸做紅豆黑米羹、水餃等各種點心。對了,我就做個雞蛋餅吧!在爸爸的指導下,我從冰箱裏拿出雞蛋,往碗裏敲。一不小心,蛋黃連帶著蛋清一起滑落進水池了。哎,浪費了一個雞蛋!我手腳怎麼那麼笨,真丟人!總算敲好了五個雞蛋。我別別扭扭地將它們攪和均勻,加入麵粉、鹽和色拉油,攪拌成粘稠的麵糊。在已加熱的平底鍋上抹了一層油後,我就開始往鍋裏倒麵糊。油“刺啦刺啦”響個不停,我手忙腳亂地用鏟子想把麵糊在鍋底攤平,可是好些地方還沒來得及攤勻,就疙疙瘩瘩,靠近鍋底的那麵就已經成型了,爸爸一看形勢不妙,趕緊幫我把另一麵翻到下麵,一會兒工夫,一張蛋餅就烙好了。嗯,看相不太好,經得起吃

習作教學

就行啊!我小心地嚐了一口,嗯,味道不錯!早餐時,爸爸邊吃邊說:“你這張餅成本太高了,五個雞蛋可以做成五張餅呢。”唉,做“媽媽”辛苦不說,還得學會精打細算,真不容易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