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口語情景 高效訓練口語
口語交際
作者:顏複錦 王瓊
一、善用“留白”以想促說
在教學中,很多文章有意留下空白與懸念,教師如能啟發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對“留白”進行再加工,不僅能引導學生體會到作品的美,更能激發想象,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人教版三上《風箏》一課以省略號結尾,這一開放性的結尾,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在課堂中,我以此擴展語文訓練,引導學生想象:“我們”向那房子跑去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最後找到了“我們”的“幸福鳥”了嗎?給足思考時間後,學生們躍躍欲試,其中一個學生這樣說道:“到了水磨坊,我們看見了‘幸福鳥’靜靜地躺在水麵上!小夥伴們爭先恐後地去找木棒,可是還是沒把‘幸福鳥’撈上來。最後,還是水磨坊裏的叔叔給了我們一根又細又長的竹條,大家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我們的‘幸福鳥’挑了上來。回到家,大家忙得不可開交,該修的修,該補的補,雖然‘幸福鳥’上多了幾個補丁,可我們依然快活。”這樣善用課文“留白”,學生在想象中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在思考中升華情感,在表達中得到語言的訓練。
二、角色扮演,以情促說
在語文課堂中,當學生的情感和文中的主人公產生共鳴,再根據文章內容拓展延伸,進行角色扮演、以情促說的環節,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啟發學生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模擬文中的情境,創設一種積極活躍的的語言表達環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想說、敢說、會說。
例如,教學四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為了更進一步提高認識,深化情感,引發共鳴,我設計了一個啟發學生大膽想象、生生對話的拓展延伸的環節:“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台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台灣青年說些什麼?同桌的兩位同學一個扮演小錢,另一個則是台灣青年,向對方說說心裏話吧!”同桌兩位同學合作交流後,其中一組學生這樣對話——小錢:是你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你讓我的生命重新煥發了新的光彩!你無私地捐獻骨髓給我,我真不知道用什麼來感謝你!雖然台灣和大陸有一海之隔,但我們大陸的人和台灣同胞的心是永遠緊緊相連的。在這裏我想真誠地對你說一聲:‘謝謝你,親人!’台灣青年:“不用謝,我為你做的是我應該做的。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是炎黃子孫,互相幫助是應該的。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三、巧用插圖,以看促說
教材中一幅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教師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人教版三下《可貴的沉默》一課時,文中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清晰地反映在兩幅插圖中。在課堂中,我引導學生觀察文中的第二幅插圖,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象,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致、生動地描述人物當時的內心世界。我的啟發引導,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一個學生說:“我原來隻在盡情享受父母給我的愛,覺得他們愛我是應該的,所以從沒留意過父母的生日,更沒有給他們祝賀過生日。我真是慚愧啊!”另一個學生說:“爸爸媽媽這麼愛我,我卻從來沒有關心過他們,我連他們的生日都不知道,我真不應該,真對不起他們。今後,我要做個心細的孩子,也要從生活的小事中讓父母感受兒子對他們的愛。”
四、續編故事以思促說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鼓勵學生發揮想象續編故事。
例如,《小攝影師》一課結尾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續編故事。經過精心的構思後,班上的一位同學胸有成竹地講起來,他抓住當時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心理活動、語言、表情等等,繪聲繪色地描述著第二天小男孩來到高爾基辦公室,高爾基再次非常熱情地接待他,配合他照相的過程。聽完他精彩的描述,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對他投來讚許的目光。接下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從同學們的口中誕生,看到他們臉上洋溢的快樂,不言而喻,他們已經品嚐到口語表述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