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用多媒體,營造靈動的語文課堂(1 / 1)

巧用多媒體,營造靈動的語文課堂

現代教育技術

作者:陳恩鳳

一、巧設情境,營造輕輕走進文本的氛圍

多媒體能讓語文教學更加直觀和生動。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想象,學生置身於具體的情境之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的共鳴。蘇教版二上《雲房子》一文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教學“有很高的大樓房、有很寬的大禮堂”及大冬瓜、花兒、一點點小的這幾種形狀的雲房子時,我先讓學生朗讀,緊扣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這幾種形狀的雲房子,接著讓學生交流:你覺得哪種雲房子最有趣?在交流後,教師映示出雲房子圖片,學生們驚呼著,美美地欣賞著那充滿童趣的文字和圖片。多媒體創設出的輕鬆和諧的情境,為學生更入情地走進文本作了鋪墊,也使學生童心飛揚。

二、巧選時機,突破研讀文本的難點

課堂教學就像一首詩,要講究起承轉合,教師要掌握好課堂教學的節奏,把握運用多媒體的最佳時機。在教學蘇教版六上《詹天佑》一文時,對於“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這一教學難點,學生難以理解。我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在自己的腦海裏形成具有個性化的畫麵,在學生的“憤悱”狀態中播放課件,學生豁然開朗。如果在學生讀得不充分時播放課件,形象演示一番,從表麵上看,學生似乎很快就懂了,然而他們隻是作為課堂上的容器而已,被動地接受了,原本該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讀、思、畫這一感悟的過程,就被老師越俎代庖了,學生的主體性便無法發揮,這就等於是剝奪了學生訓練閱讀能力——“還原”文字符號能力的機會。所以,在使用多媒體時堅持“先文後形,先想後比”的原則,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深刻地自主感悟,以引起他們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迸發出智慧之靈光!要讓多媒體輔助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

三、巧改形式,在簡約中感受文本的獨特魅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技術以其形象、生動、高效等優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課件的製作要注意簡約、有效。我執教蘇教版五上《莫高窟》一文時,在學生讀文本、看圖片,欣賞飛天的基礎上,緊扣文本句式整齊、氣勢壯觀、大量運用四字詞語和排比句這一特點,巧改文本形式,重新排列語句,並用課件映示:

壁畫上的飛天,

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

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

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遊;

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

配樂朗讀這一重新排列過的描寫飛天的語句,學生們在讀中感悟句式特點,在討論中明晰這一特點,並引導他們有效仿寫。課件中語句的重新排列,引領著學生深切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從而感受想象飛天的婀娜多姿。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文本特點,把課文語句的編排順序巧妙地改變了一下,用課件呈現給學生,輕“敲擊”,慢“回車”,在教學中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四、巧補內容,有效整合教學資源

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可以大大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麵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素質。我在教學蘇教版五上《清平樂·村居》時,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創設詞的意境,使學生充分入境,自主、自由地朗讀全詞,重點討論:詞中描寫了哪幾幅圖景?在交流中隨機推敲“醉”“相媚好”“無賴”“臥剝”等字詞的巧妙,悟出作者喜愛清苦且安寧平靜的農村生活。學生們通過朗讀、想象、交流、背誦,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悟出詞的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大屏幕補充介紹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再次去讀《清平樂·村居》,體會清新秀麗的文字背後,作者那顆赤誠的愛國心。之後,再出示《破陣子》(夢裏挑燈看劍),使學生在朗讀對比中感受詞人多樣的藝術風格。巧補內容,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他們對詞有了更多的了解,有效地整合了教學資源,使課堂充滿了質感,同時激發了學生對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明珠——古詩詞的閱讀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深入研讀文本,準確把握和創造性地使用多媒體,在運用多媒體時重視一個“巧”字,為課堂教學提供一種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協同學習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就能達到簡約、有效的教學境界,營造出靈動的語文課堂,並使學生在這靈動的語文課堂上不斷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