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唱校園新童謠

學科活動

作者:李邦鑄 劉業濤

隨著社會的發展,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童謠這種純粹、質樸,反映兒童們童真童趣的文學樣式,卻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各種流行歌曲、網絡文化已經開始衝擊原本純淨的校園,也給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要求。我們清醒認識到:學生需要健康童謠,校園呼喚健康童謠。

一、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尋找學科與德育結合點

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新童謠活動與日常教育教學緊密結合,嚐試新童謠與音樂、美術、體育、語文課整合。以唱、演、跳、畫、寫、說等形式開展活動,讓童謠唱響在課堂。美術課可開展“給童謠配畫”活動,同時舉辦作品展覽;體育課可創編“童謠韻律操”“動感踢毽”等,既唱又動;音樂課開展“給童謠譜曲”活動,唱響課堂;語文課可鼓勵學生創作童謠。通過“學童謠—編童謠—傳童謠—演童謠—用童謠”的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悟,既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教會了他們如何去觀察生活、提煉生活。

二、結合童謠講故事,動之以情

如果對一件事有一定的深厚感情,從內心真正地接受它,那內化的過程就能順暢得多。小學生都愛聽故事,我從童謠入手,結合學生在校的表現,從正反兩方麵編了一係列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如:“一位奶奶騎著三輪車送她的小孫女上學,那天雨下得特別大,奶奶隻顧低著頭用力蹬三輪車,沒有注意前麵有汽車開過來,竟與對麵駛來的一輛小汽車迎麵相撞。如果能按《平安歌》去做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學生聽完之後,情感上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很自然地認識到平安自護常規的重要。從此,他們不僅人人自覺背誦《平安歌》,而且認真遵守交通規則。

三、開展童謠特色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

“廢電池,你別扔,有害物質黑又凶。土壤、空氣、地下水,一旦汙染難澄清。”伴隨著同學們的拍手,童謠的背誦之聲不絕於耳,這是推廣新童謠後,學校課間隨處可見的場景。就在這輕鬆愉快的遊戲之中,在快樂的吟誦中,同學們學會了做人,懂得了感恩、友愛,真正成為有自我意識、有責任感的個體。“同學們,上學校;講文明,懂禮貌。見老師,問聲好;見同學,問聲早。愛環境,出新招;校園美,齊歡笑。”這首由小學生自己編寫的童謠,已經成了教學生懂禮貌、講禮儀的德育歌。同學們邊唱邊玩,在遊戲中懂得道理。

四、多種形式配合童謠教育,持之以恒

為了使小學生對常規童謠能入眼入耳、入腦入心,我們以童謠為載體,利用不同形式堅持進行常規教育。就拿童謠中的《上課歌》來說吧,童謠中要求學生做到:“鈴聲響,快就位,按課要求做準備。虛心聽取師生講,質疑問難想仔細,說讀寫算動動腦,奇思妙想最可貴。”第一句話中的要求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很容易做到,經過大約一個多星期的反複自評對照、督促檢查,98%的學生都能自覺做到,初步養成了這個好習慣。但“虛心聽取師生講”這七個字的要求卻非常難做到。在一節課內,有很多學生基本能做到虛心聽取老師講,但對於虛心聽取學生講這一方麵做得卻比較差。麵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了一些訓練性、鼓勵性的措施,與各科任課教師一起,專門對這一點進行強化訓練。布置學生去讀書,尋找相關的事例,即善於學習別人的優點,補己不足而獲得成功的案例,比比哪位同學找得多,爭做“優秀宣傳員”,讓學生去自求發展;每天表揚善於傾聽的“金耳朵”,對於那些控製不住自己,思想愛開小差的學生則由老師進行善意的提醒。

五、家校互動,共同挖掘童謠潛在的價值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優秀童謠的作用,學校還可以充分發揮“家長學校”教育陣地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童謠成為家庭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的學校在“家長學校”活動中開展了“童謠遊戲進校園”“快樂童謠一點通”獻計獻策活動,請家長們配合學校結合童謠內容,設計學生課間遊戲活動方案。將童謠與傳統活動相結合,賦予傳統活動以新內涵,如在端午、中秋、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開展“童謠親子歌詠比賽”“童謠進社區”等活動,把家長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家長們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喜人變化和發展,增進了與孩子之間的互相了解、互相溝通,提高了對童謠寓教於樂的教育作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