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回答。意即禪是不立文字的,離言說相。但是禪法是離不開生活的,禪是普遍於一切處的,人生即是禪,禪即是生活。

禪是不可說的,但禪是可以悟的,也就是悟出禪的意味,即禪意。禪不是要改變世界,而是要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人生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過程,因此禪重修行,人從小受教育就是要讓人來辨別、分析、了解是非曲折,使人性的優點發揮出來。禪法也是一種教育,它不光是口頭說的,更注重實際的修行。

禪是探討人生和人性根本的智慧;禪反對經典的教條和形式,禪不坐而悟也是禪,坐而不悟就不是禪,禪是教人去自悟。而教育是什麼?教育是如何獲取幸福人生和完善人性的一個過程,是培養個人自我覺醒,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從這個本質上講禪與教育同理。

禪探討根本的原理和意義,凡能將這一真諦運用到家庭教育中的,一定能祛除家教中的浮雲,獲得教養子女的根本指導思維,而教育思維指導教育方式。也就是說要做一個禪意父母,就是讓家長的教育不要流於表麵和形式,要重真實和本質。

《景德傳燈錄》裏記載了一個有趣的禪門公案:唐代高僧道明禪師(780-877)住在湖北的龍興寺,很有影響。他本姓陳,故人稱其為陳尊宿。有一天一位秀才訪師,自稱會二十四家書法,自視從書法中悟得佛法三昧。陳尊宿用柱杖在空中隨便點了一下,問秀才會不會這種書法的書意、書體等。秀才張口結舌,不知所措。於是陳尊宿批評秀才“永字八法也不知,又道會二十四家書法”。“永字八法”是自東晉衛夫人以來被奉為書法圭臬,關於筆法規則的一種學說,是借“永字八法”基本筆畫的書寫規則以解釋書法根本——筆法規律的一種理論。書法學習者必定從此入門。陳尊宿批評的這位秀才,雖然能寫二十四家書體,但他隻是停留在形式的簡單描摹,沒有深入到各家書法所以形成的根本原理和精神實質上去體會,更沒有將諸家法則與宇宙人生根本“大法”加以溝通、融會,將其打成一片。

為人父母者,是否懂得從根本上去讀懂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生活,也就是我們說的禪意,決定了其是否能輕鬆地教子成材。

相反地,在現今很多家庭教育中,父母有太多的功利和欲望,孩子失去了很多可貴的天賦和稟性。教育是一種藝術,它不是那位秀才追求時髦般的臨摹,不幸的是父母們由於種種生活原因,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追求“急”但又“切”的特點,這其實是一種自我的喪失。自我精神的失落必將造成孩子教育的失敗。用佛家的話說,這叫不見本心,未能明心見性。

因此,父母家長要教子成龍,養女成鳳,必須自己要有禪意,不緊不慢地教育孩子,把這種禪意落實到家庭教育中來。家庭教育不是單單的教育,而應將各種人生的體驗貫徹到教育中來,將孩子的心與自己的心連成一片,打破迂腐的拘泥,徹悟教育與人生的本原,以之作為教育孩子的原則,則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希望本書能給你一些幫助,也願天下父母心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