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禪師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有一次,一個信徒前來拜訪他,因為沒有準備供養他的禮品,就歉意地說道:“我空手而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道:“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問道:“禪師!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禪師立即回答道:“那麼,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說道:“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
趙州禪師道:“你就帶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東西回去好了。”信徒依然困惑。
趙州禪師這才方便指示道:“你不缺少的東西,那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至此才稍有所悟:禪師教他放下的是不該提起的心!
禪門的人生觀,提倡能提能放,當提起的時候提起,當放下的時候放下。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一方麵,家長不能放任孩子一貫的“野”下去,另一方麵,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可將自己的束縛移交給孩子,誤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自然,家長自身也要拿得起,放得下。
皆因繩未斷
一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茶,一邊閑聊,冷不防地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
牛吃不到草是因為被繩所束縛,風箏飛不高是因為被線拖著。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天賦,可孩子的潛能是否能得到最大發揮取決於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望子成龍的意願沒有任何過錯,但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使之成為孩子們不能承受的重負,那麼這種影響就成了一條束縛孩子健康成長的“繩索”了。而事實上,我們的父母功利心非常之重,終日被欲望的繩索所牽拌著,以至於將這種心態也轉移到了對孩子的教育當中。
曾經有個報道說,有個還在上小學的小女孩自殺了,她把話全寫在她的小日記本裏了,自殺的理由讓成年人都感到不可思議:“活的沒意思!”多麼恐怖,小小年紀就說“活著沒意思”了。為什麼呢?她以前的日記裏這樣寫道:“前天數學考試,今天知道了分數,考了96分,媽媽不會滿意的!”日記後的文字通篇記錄了她為學習煩惱,為考滿分以博得父母的歡心的種種苦惱。誰都有過童年,想象一下,這個小女孩被父母有意無意中所束縛的嚴重性。
把大人們的思維和想法直接灌輸給孩子們,這就像給他們栓上繩子,毀滅他們的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和想象力。這種對孩子的“牽繩”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上,比如,孩子對數學極有興趣,但其他科目的考試則不盡如父母之意,每當別人稱讚孩子的數學好時,有些父母會說:“有什麼用,其他的不行啊!”就這小小的一句話,在孩子心裏絕對起了一番波瀾,以後在這個孩子的人生裏,這句話也可能成了他從自信走向自卑的牽繩。
可見,為人父母者,教孩子在於疏導,而不是牽拌,在於賞識,而不是批評。
禪意父母
用一句很老很老的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想把兒女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模樣,這違背客觀規律。若真想讓孩子成材,父母必須用心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找尋自己的興趣,再順其發展,那麼,父母又何必勞那麼多神,費那些徒勞的心思。換句話說,孩子的潛力未被充分發掘,是因為父母你的“繩未斷”,那麼就留給孩子更多的一些空間吧!參天大樹之所以頂天立地,在於它順其紋理而成長;古之成大事者,莫不是在自身天賦和感興趣的領域中取得驚人業績。
觀念變孩子就變
司馬禪師想要選一個人到大溈山去當住持。
他下令敲鍾集合全寺僧人,然後宣布說:“你們中間誰能當著大家的麵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話,我就讓他去大偽山當住持。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但是要看你們的本事了。”
司馬禪師拿起一個淨瓶,說道:“這個不是淨瓶,是什麼?有誰能回答?”眾僧抓耳撓腮,麵麵相覷,分明是淨瓶,卻不能稱作淨瓶,那稱作什麼呢?華林和尚也在那裏不知所措。
這時候,來了一個蓬頭垢麵的和尚,他說:“讓我來試試!”眾人一看,原來是寺內專幹勞役的雜務僧,都哈哈大笑起來,說道:“燒火做飯的,居然也想試試!”司馬禪師問道:“你叫什麼?”和尚沉靜地答道:“靈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