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靈佑和尚就走上前去,從禪師手中接過淨瓶,放在地上,然後一腳把它踢出了院牆,轉身就退了回去。
司馬和尚驚喜地叫起來:“這正是大溈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淨瓶,那就一腳踢翻好了,何必多說?眾僧目睹了靈佑深得禪機,個個心服口服。
後來靈佑和尚便去大溈山當了住持,創立了中國禪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溈仰宗。
司馬禪師想要為大溈山選住持,就拿出一個淨瓶問大家是什麼,眾僧麵麵相覷,都回答不上來。原因隻在於他們過於執著於淨瓶本身,而靈佑和尚一腳踢開的並不是淨瓶而是世人的執著心,所以,他才成了大溈山住持。其實,在麵對孩子的成才問題,我們的家長大部分也同那些眾僧一樣,隻看見成績表上的分數,很少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培養孩子成為什麼樣人。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能否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與家長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往往導致家長教育失敗的不是孩子的錯誤,卻是家長的觀念。
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不容推辭的神聖職責。從主觀上來說,任何一個做父母的,他們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使他們成才。但並非每個父母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雖然每一位父母都有著自己特殊的情況,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多種原因。事實上,沒有盡到教育孩子責任的父母,並非單單指那些放任孩子,使孩子的缺點得不到及時糾正的父母;那些雖有美好願望與教育孩子的責任感,卻不尋求科學的教子方法,而是憑自己一廂情願采取粗暴等非理性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同樣沒有盡到教子的責任。因此,成功的父母,應該是既有責任感,又掌握了科學的教子方法的父母。
就家長而言,如何教育孩子是必須通過學習的,光有良好的願望是不行的,還要講究正確的方法,否則,對有些問題就不知如何處理或者處理的不恰當。結果導致孩子與家長的期望背道而馳,或學習成績上不去,或根本就不願意學習,嚴重的孤僻冷漠,網癮嚴重。也許有的家長會反駁說:“很多家長並未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但他的孩子仍舊有出息。”
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但教育專家告訴我們,那些表麵上無意識地把子女教育成才的家長,一定會有一個正確的家教觀,不管他們本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正是這種正確的教育觀使他們獲得了教子成才的最佳結果,盡管他們的方法可能不是從某本教育學書上學來的。家教成功與否首先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變,方法才會變。
禪意父母
家長的教子藝術是多方麵的。要掌握正確的教育觀,要學習正確的教育理論,還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學習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可以坐在教室裏聽教師講課,可以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也可以自學有關書籍,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嚐試慢慢地琢磨學習。不管如何去做,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態度。
不要忽視家長自己的修養
學僧道岫眼看同參不少人對禪都能有所體會,想想自己既不幽默,又無靈巧,始終不能入門,實在沒有資格學禪,便決定做個行腳的苦行僧。臨走時道岫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辭行。
道岫稟告禪師說:“老師,學僧在您座下參學已有十年之久,對禪仍是一點消息沒有,實在辜負您的慈悲。看來我不是學禪的根器,今天向您老辭行,我將雲遊他鄉。”
廣圄禪師非常驚訝,問道:“為什麼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去別的地方就可以覺悟嗎?”
道岫誠懇地說:“同參的道友一個個都已回歸根源,而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精進於道業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緣不合。現在,在我的內心深處已生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
廣圄禪師聽後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兩回事,為什麼要混為一談呢?”
道岫道:“老師,您不知道,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大鵬鳥與小麻雀的慚愧。”
廣圄禪師饒有興趣地問:“怎麼樣的大?怎麼樣的小?道岫答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裏,而我隻困於草地上的方圓幾丈而已。”
廣圄禪師意味深長地問道:“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裏,那它飛越生死了嗎?”
道岫禪僧聽後默默不語,若有所悟。
大鵬鳥一展翅能飛幾百裏,卻不能飛越生死,麻雀雖小但未必不能悟道。所以,“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心理特征的各個方麵往往有很大的差異,他們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在社會和家庭中承擔了不同的性別角色,兩者在各個方麵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往往是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缺一不可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要從父親那裏學習“男子漢”氣概,也要從母親那裏學習“淑女風度”;既需要父親的那種粗獷、堅定和無所畏懼,也需要母親的那種細膩、溫柔和無微不至。父母在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和身體狀況等方麵的水平高低,對於孩子的教育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父母是世界上對孩子影響最早、最深的人,也是孩子人生中最貼近的學習榜樣。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