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來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不可否認位媽媽的做法的確值得我們回味和反思。麵對泥濘的道路,媽媽完全可以幫孩子一把,但是這媽媽卻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了孩子,僅一句:“你一定行”傳遞是幫助孩子解決困境的方法,孩子隻有自己勇敢地爬起來再追上媽媽。媽媽的賞識給了孩子最大的快樂。因此,當孩子在幹不好事情或遇到苦難時,我們應該鼓勵、指導而不是替代,這才有助於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學會適應社會生活。

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鍛煉的空間,隻有放開手腳,才能讓孩子經得住風浪,並在實踐的大海中衝浪,而不至於被海浪擊倒、淹沒。走出替代的誤區,交給孩子困難的方法,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無疑是現代父母應當遵循的家教原則。做一個聰明的父母,要學會放手。

禪意父母

孩子的成長像一顆樹一樣,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一個人來說,學會做人比學會讀書更重要,放手教育才是聰明之舉。每個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的身心發展過程。他有獨立的人格,有個性,有他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尊重孩子的興趣,理解和寬容孩子所犯的錯誤,作為父母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共處。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做事認真、細致;學會學習的方法,有追求知識的欲望;學會團結友愛、互相合作。放下才是快樂,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對孩子是最好的幫助。

無聲勝有聲

唐朝貞觀時期,有一天禪宗四祖道信禪師途經牛頭山,聽說有個叫法融的人在這裏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聽人說法融一心修行,見人也不理不睬,人稱懶融。

尋訪半天,四祖終於找到了懶融。懶融隻把四祖當作一般遊客,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並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見怪,問道:“你在這裏幹什麼呢?”

法融回答:“觀心!”

四祖又問:“什麼人能觀心?所觀的心又是什麼東西?”

法融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好久無言以對。這時他才意識到麵前不是一般的遊客,便誠心頂禮,請四祖開示。四祖傳法完畢以後,又叮囑法融:“要修成一顆銅牆鐵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觀它,也不要去壓抑它,隻需隨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問:“師父不讓特意去觀心,如果內心起了情境,那該怎麼辦呢?”

四祖開示說:“這‘境’沒有好與壞、美與醜的差別,如果硬要說什麼美醜、好壞,就是內心不淨。隻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你若能麵對不同情境而心無掛礙,根本不去管它,這時你便已修成晶瑩剔透的佛心,不會再有什麼變化了。”

這時,一隻老虎來到懶融身邊趴下。四祖見了這隻老虎,心中一驚,懶融禪師就笑話他,說:“你還有這個啊!”

四祖不作聲,在懶融禪師打坐的蒲團上寫了一個“佛”字,然後請懶融禪師坐。

懶融禪師一時有些猶豫,不敢坐。四祖就說:“你也還有這個。”

於是兩人相視一笑。

後來,有一個僧人就法融禪師的故事去請教大同禪師:“法融禪師在沒有遇到四祖時怎麼樣?”

大同禪師回答:“好為人師。”

僧人又問:“遇到四祖以後又怎麼樣?”

大同禪師回答:“不與人為師。”

很多時候,無聲的教育勝過有聲的教育。孩子進入學校之後,再也不像在家裏被人寵慣,一呼百應,不斷有小矛盾出現,孩子久養成了依賴懶惰愛挑毛病的壞習慣。

其實,孩子這些小矛盾的根源還是在於家庭,所以父母此時教育孩子要慎重,心疼孩子之餘,也要讓孩子吃點苦頭,或者自己去處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同時,要教育孩子寬容大度,主動向發生矛盾的小朋友道歉,要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那他便會重獲友誼,感受到寬容他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