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慈愛與寬容(2)(2 / 3)

孩子犯錯之後心理本來就有恐懼感,但遭到不公平的教育後,一方麵孩子的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以至於遭到父母的責罰;另一方麵父母的冷言冷語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損,使他們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他們開始和父母對著幹,故意犯錯誤,更不想去改正,或者幹脆破罐子破摔了。在這樣的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父母從小教會孩子的是尖酸刻薄,這極大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樣的教育結果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因此,惡行應用心去感化。

禪意父母

我們知道,懲罰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獎勵和批評一樣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卻比獎勵和批評更加難以掌握。有心理學家提出懲罰孩子的幾個前提:一是使孩子感到,他無論如何不會失去父母的愛;二是懲罰不是針對孩子這個人,而是針對他的過失;三是懲罰程度必須適當。教育的前提在於以一顆寬大的心來了解、引導。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這些不利的消極因素通過適當的渠道轉化、引導出積極的、有利的因素。

不要苛求孩子完美

在日本,耕田的農民被視為賤民,連出家當和尚的資格都沒有。無三禪師雖然出身於賤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門,於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卻了自己的心願。

無三禪師後來被眾人擁戴為住持。舉行就任儀式的那天,有個人突然從大殿中跳出來,指著法壇上的無三,大聲嘲弄道:“出身賤民的和尚也能當住持,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就任儀式莊嚴隆重,誰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眾僧都被眼前發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誰都不能來阻止這個人說話,隻好屏息噤聲,注視著事態的發展。

儀式被迫中斷,場上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眾人都為無三禪師捏了一把汗。

麵對突如其來的發難,無三禪師從容地笑著回答:“泥中蓮花。”

絕對的佛禪妙語!在場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個刁難的人也無言以對,不得不佩服無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儀式繼續進行,這突然的刁難並沒有對儀式有什麼影響,

由於禪師的佛禪妙語,更增加了他的威信,眾人更加擁護他了。

無三禪師說:“泥中蓮花。”眾所周知荷花也就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多少年來受到文人墨客的讚賞,人們欣賞花的高貴,更欽佩它堅韌不跋的成長意誌。花尚且不能完美何況人呢。

一個小孩正在畫畫,母親湊過去認真地看著,並誇獎孩子:“啊,這鳥畫的像活的一樣,這麼棒啊!”聽了母親的讚賞,不管孩子畫的好壞,一定會很很高興,然後主動去畫,更努力的去畫,這時候孩子的心情就是想畫出最好的拿給母親看。相反,當你看了孩子的畫後說,這都是些什麼呀,我看什麼都不象。也許孩子這一輩子都不想再拿起畫筆。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為自己的不足而緊張,而是應經常想到自己的長處,一個人隻要有了足夠的信心,就可以幹出很多自己想幹的事情來,就可以極大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教育孩子首選的方法是賞識,而不是挑剔。其次是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貶低孩子刺傷他的自尊心。

不少父母認為,優點說不說無關緊要,缺點不說可不行。孩子的缺點都改正了,不就都是優點了嗎?許多事實證明,孩子是誇出來的,誇獎能夠激發出孩子的潛能。讚賞之外,處罰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絕對不能進行不恰當的諷刺,刺激的方法比放任自流更可怕。父母應注意的是,對懲罰的方式,應特別小心,千萬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以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無法抹掉的陰影。每一個人都有奮鬥的目標。目標的確立,父母對子女優點的賞識,使子女能夠看到自己的長處,有利於孩子理想目標的確立。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願望,他們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相反卻不斷地在孩子身上尋找缺點,希望孩子能變的完美無缺。

應該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別指望孩子能十全十美。試一試賞識的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是所有家庭教育方法中最簡便最科學且最有效的方法,每個明智的父母都應該確立這樣的觀念,學習這樣的方法,以免走進誤區。

禪意父母

懂得欣賞孩子的父母,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潛能是看不見的,也是無法估量的。在孩子的頭腦裏有無數創造的種子等待開發,隻要父母能夠認識到並加以肯定,就能把孩子引上成功之路。因此,父母的賞識不僅能使孩子增強自信,樹立遠大理想,也會消除孩子在一些人生重大轉折之處的緊張和無助,使他們朝著自己的目標,輕鬆前行。

常懷感恩之心

有個刺客受人十兩銀子之托,前去刺殺六祖慧能禪師。可是慧能禪師早就預見到這個人要來了,於是在桌子上放了十兩銀子,然後靜坐在那裏,等待那個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