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大發慈悲想寬恕無惡不作的大盜,而大盜卻不思悔改,在死亡的邊緣仍沒有一絲憐憫之心,失去了唯一生還的希望。佛祖雖然慈悲,卻不放縱一個壞人。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對孩子愛而不能溺。現在的教育觀念可以說是百花增豔,各有所長。有的說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空間,保護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以及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也有的人說:孩子不是管出來的。但有人對此產生了懷疑。最近一位朋友說,他家的孩子稍微看緊點學習成績就會提高,稍一放鬆成績就快速下滑。讓家長有些不知所措,又沒有時間整天看著孩子,為此頭痛不以。孩子自律性很差,常常管不住自己,做事情很隨意,想怎樣就怎樣。父母經常提醒他,可是提醒的次數多了,孩子說父母不喜歡他了。可是,要就此放手勢必會為他以後的生活帶來許多誤區,帶來很多麻煩。其實,隻要把孩子犯錯誤看作必然,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孩子,但不能放縱孩子的行為。放縱與溺愛的結果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對孩子可以寬容,但一定要管,管要講究方式方法,還要拿出極度的耐心與細心。我們要把孩子看作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而不能因為是孩子就輕視他,家長應像朋友一樣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溝通交流,不用自己的思維限製孩子的想象思維,告訴孩子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特別是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用強硬的方法,也不要闊大事實,應當實事求是的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辦法。
禪意父母
寬容是一屢新鮮空氣,使人心清氣爽;寬容是一暫燈照亮心靈的窗口。但寬容不等於放縱。寬容裏有理解,有忍讓,有指導,有教育。體罰隻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不利於改正缺點和錯誤。家庭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責罰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懂得寬容別人的,甚至會產生恩怨。博大的胸懷需要輕鬆的環境來培養。天有風雨陰晴,孩子成長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錯誤,甚至會遭遇挫折,關鍵在於父母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看待,處理這種問題。傳統的棒子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已經不適合現在教育體製,從關愛方麵入手,耐心細致的思想交流,相互溝通,讓孩子得到應有的尊重,心靈受到觸動的孩子會主動認識錯誤所在,自覺的改正錯誤。
止惡在於用心感化
有一個沙彌滿懷疑慮地問無名禪師道:“禪師,您說學佛要發心普度眾生。如果一個壞人,他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條件,那就不是人了。還要度他嗎?”
禪師沒有立刻作答,隻是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了一個“我”字,
但字是反著寫的。
禪師問道:“這是什麼?”
沙彌說:“這是一個字,隻是寫反了。”
“什麼字呢?”
“一個我字!”
禪師追問:“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沙彌堅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你為什麼說它是個‘我’字?”
“算!”沙彌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個字,你為什麼說它反了呢?”
小沙彌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禪師和藹地說:“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說它是‘我’字,
又認得出那是反寫的,主要是你心裏真正認得‘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識字,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法分辨,隻怕別人告訴你那個是‘我’字以後,遇到正寫的‘我’字,你倒要說寫反了!”
禪師又接著說:“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必須能夠認識人的本性。這樣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一眼便能見到他的善惡,喚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難度化了。”
善人要度,惡人更要度。越是汙泥,越可長出清淨蓮華,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謂善惡正反,隻在一念之間。“善惡是法,非善惡”,從本性上看,沒有一個人不可度啊!
禪師說:“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必須能夠認識人的本性。這樣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一眼便能見到他的善惡,喚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難度化了。”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奚落、諷刺、挖苦孩子,或不管三七二十一,痛打孩子一頓,以發泄心中的怒氣,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打罵管教不好孩子,用這樣的方式管教孩子,結果隻能是,打擊孩子的自尊,熄滅孩子的自信,扼殺孩子的智慧潛能。孩子犯錯誤時,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好多種。父母可以耐心地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力求以理服人。也可以用獎勵、懲罰等其他方式。
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打罵的教育方式是最不可取得。教育方法不當,也是父母的素質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有的父母錯誤的認為打罵,甚至嘲弄、取笑是一種激勵,可以讓孩子記憶深刻,避免下次再犯,但這恰恰是犯了教育孩子的大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應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受打擊才是,相反,不當的教育方式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正常交流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