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慈愛與寬容(1)(1 / 3)

在仙崖禪師門下習禪的人很多,其中一位經常在夜裏起身,爬過院牆到外麵遊樂去。

一天夜裏,仙崖到宿舍去察看,發現那位老兄不見了,同時又在院子裏麵看到了他爬牆所用的高腳凳子。於是他將那條凳子挪開,讓他自己站在那條凳子的地方。

那位老兄遊罷歸來,不知老師取代了凳子,遂以一腳踏在仙崖的腦袋上麵,跳下地來,定晴一看,不覺大吃一驚。但仙崖說道:“清晨氣候很冷,小心不要著了涼。”

自此以後,這名學僧再也不去夜遊了。

父母的慈愛和寬容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的天賦和良好的品格往往在父慈母愛中發展。

偉大的母愛造就偉大的孩子

惠心禪師還是個15歲的沙彌時,因為聰明伶俐,受到了皇帝的召見,得到不少賞賜。惠心托人將皇上的賞賜送給故鄉的母親,以表孝心。

不久,母親寫信來說:“你給我的東西,是皇上的賞賜,我當然十分喜歡。但我當初送你學道為僧,是希望你做一個有修有證的禪人,並不希望你一生都在名利場中生活。如果隻好世間的虛榮,就是違背了我的心願。希望你記住什麼叫做‘真參實學’,什麼叫做‘人天師範’!”

讀完母親的信後,惠心沙彌立誌要做一個真正弘法度眾的宗教家,效法(華嚴經)中的指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不再汲汲名利上的追求。

後來,惠心思念母親,就托人告訴母親說,準備明年夏天向師父請假,回去探望母親。很快,母親又來信告誡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經是佛門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你已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了。兒子,從今以後,你應該是如來的佛子;孝順師長,親近三寶(指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不可隻以母親一人為念!明年夏天返鄉探親之舉,應該打消!”

經過母親兩次教訓,惠心潛心學道,發心立願,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僧寶禪者!

惠心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知道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了。”一般父母的愛,隻停留在“養”孩子的階段,而忽略了對孩子的“育”。用有的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媽媽整天隻關心我吃沒吃好,卻從來不關心我心裏的感受,好像我到世界上就是一種來吃穿的動物一樣。”這位孩子說的沒錯,這也是許多父母共有的現象。“給你吃好的,穿好的,你還想要什麼?”這也是有些父母常對兒女說的話。其實,養孩子並不困難,那跟養一隻小動物沒什麼區別,難的是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他們學會做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張女士這種情況,她有一個正上小學的女兒,今年11歲,叫雯雯,有一天,雯雯正在家裏寫作業,張女士下班回來了,一見媽媽進屋,雯雯立刻起身給媽媽倒了一杯茶水,遞到媽媽麵前,眼睛裏充滿了歡樂:“媽媽,請喝茶!”原來雯雯在語文課學了一首詩《遊子》,老師講得非常好,雯雯很感動,還在學校時,就想著回家後如何幫助爸爸媽媽做些事情。誰知,忙了一天的張女士根本沒注意女兒今天的舉動有什麼不同,冷冰冰地說:“去去去,寫作業去!誰用你倒茶,多考個100分比什麼都強!”雯雯委屈得直哭,她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對父母的一片愛就這樣被媽媽粗暴地傷害了,她剛萌發出的愛心,也隨之夭折。

一件對孩子生長非常有利的契機就因為張女士的一句話而丟失了,好事變成了壞事。張女士的想法是恨不得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門門功課考100分,將來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將來能夠有份好工作,找個好對象,幸福地生活。她心裏真的並不想傷害孩子,她對孩子是一片愛心。但張女士卻忽略了父母和子女之間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相互關愛、理解和支持,也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多方麵的,她的幾句自以為出於好心的話,無情地打擊了孩子,傷害了孩子。孩子送給她的是深愛,她回報給孩子的卻是冷漠和無情。這樣便會導致孩子在很長時間裏不開心,漸漸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別的什麼都不需要了。學習突然成了一個大包袱,為父母而不得不背的沉重包袱,它不再充滿情趣,不再是孩子自己的事。於是,許許多多孩子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了。像張女士這樣隻強調分數,是絕對培養不出成功孩子的。

禪意父母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豐富而深切的,尤其是母親的愛,更是無私而偉大。為了將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培養成材,她們幾乎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其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很懂得愛的分寸,知道如何做對孩子更好。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更不要當大傘,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長成山;讓孩子當大樹,孩子就能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