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
洞山良價禪師在南泉普願禪師座下修道時,到了剃度恩師雲岩曇晟禪師的忌日,總要設齋上供加以紀念。有學僧問道:“禪師在令師雲岩那裏得到什麼開示?”
洞山答:“不曾垂蒙指示。”
學僧疑惑地問:“既然不蒙指示,為何要設齋供奉他?”
洞山說:“我怎敢違背他呢?”
學僧又說:“我真不懂,你來南泉普願禪師處修道,為什麼卻為雲岩禪師設齋?”
洞山平和地回答:“且不說先師的道德佛法,我隻尊重他不為我說破。單憑這一點就勝過父母。”
學僧又問:“禪師既然為先師設齋,那麼是肯定先師的禪風了?”
洞山答:“一半肯定一半不肯定。”
學僧問:“為什麼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答:“因為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負先師了。”
洞山良價禪師是在老師雲岩禪師圓寂後,看見水中自己的影子才開悟的。他的悟道偈雲:“切忌隨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致祭恩師就是感謝他未說破,所以才睹影自悟。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做事,讓他首先學會對自己負責。譬如,孩子的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要靠他們自己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認真複習和預習,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真正掌握學習本領。現在的大人們不但陪讀、陪寫、甚至幫寫、幫計算,甚至連走路,上、下學都要家長牽手接送。苦心的家長們不知自己實則都是在幫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培養無能無為的孩子。
有這樣一件事,一個剛剛學步的孩子摔倒了,年輕的母親沒有跑過去將孩子扶起,而是也象孩子一樣撲倒在地,然後對著摔倒的孩子說;“孩子,來!學著媽媽的樣子站起來”。我們心疼孩子,總是想在孩子摔倒後跑過去問這問那,然後再仔細檢查孩子身上的每一個部位。我們的這些舉動給了孩子一些信號,我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必須父母來幫忙;或我不必努力,摔倒後自有父母來扶,隻要等待就行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培養孩子自主能力可以從幾方麵開始。在家中要明確各人的角色和責任。哪些事情父母做,哪些事情孩子做,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媽媽幫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則必須自己擔當。對應當自己做的事必須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要領和範圍,在不同的年齡給他製定不同難度的目標範圍,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不能總是替孩子承擔責任。
要讓孩子明白,家庭是一個親和的集體,需要每一個人的密切合作,光做好自己的事還很不夠,因為他是家庭的一員,是集體的組成部分,有責任協助他人做一些家裏的事,集體的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家庭、對集體盡責,隻有這樣將來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盡責。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從小事做起,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無論事情的結果好壞,隻要是孩子的獨立行為的結果,就要鼓勵孩子,對於壞的結果要敢作敢當,不要逃避責任,應該勇於承擔後果,父母不應替他承擔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責任感。
培養孩子守信重義的良好品性,讓其從小就學會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對自己許下的諾言,應全力履行;對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即使不情願做,也必須認真對待,努力完成。這既是對別人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
禪意父母
孩子跌倒後,最擔心的往往是父母,但是持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父母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跟著媽媽一起站起來的孩子,和等待媽媽扶起來的孩子的人生成就肯定是不一樣的!孩子無助的眼神,傷心的淚水,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同情與憐憫。他們哭著等來了媽媽的攙扶後,雖然一時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但同時也錯過了獨自麵對困難、承受挫折、自己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機遇的考驗。
真心做事,坦率做人
從前,有個大財主,他有7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美豔無比。
每當家裏來了賓客,財主總要把女兒叫出來展示一番。他最想聽到的就是客人們的讚歎聲,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有一天來了個客人,財主照樣讓他看自己的女兒,然後問他“我的女兒美嗎?”
那個人說:“這樣吧,你將女兒披上盛裝,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個人都說她們美,我就給你500兩黃金,隻要有一個人說不美,你就輸給我500兩黃金,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