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世尊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拈金色波羅花遍示諸眾,眾人默然不語,隻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知迦葉已領悟心法,便道:“吾有正法眼藏,涅般法門,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禪說,一花一世界。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世界。為人父母者,孩子就是你手上拈著的一朵花,你或可將花遍示於眾,唯獨要留意的是孩子的微笑。人世中對物欲與情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是拈花後的微笑,一切不可強求,不能強求。告訴孩子生活的真諦,讓其走入幸福的歸途。
大事需從小事做起
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以後,立下一套極有係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
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範的生活,而百丈禪師改進製度,以農禪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畢竟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樣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元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隻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隻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隻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一般來說,老師和父母眼裏的乖孩子,往往都是那些實則表現膽小、羞怯、懦弱、自卑、不合群、缺乏進取心的孩子,這些些孩子因其“省事”恰恰被忽視。而對於那些具有外向攻擊行為的孩子卻給予較多的關注,甚至於被認為是問題孩子,而倍受重視。殊不知那些被忽視,被譽為“乖”孩子的,其實是一種內向退縮行為,是兒童心理障礙的一種表現,如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影響他成年後的社會適應能力。糾正兒童的內向退縮行為必須從培養孩子處理生活能力著手。要培養孩子有進取心,不妨教育他從小事做起。
比如上課或聽講座時,鼓勵他坐到第一排最醒目,最顯眼的位置上。你是否注意到,聽課時,後麵的座位總是先被占滿?大部分占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顯目的位置上,能自覺建立自信心。從現在開始把它當作一個規則,盡量教導孩子在任何場合都靠前坐,不要怕顯眼,因為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學會正視別人,也是建立自信的一種方法。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他: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自卑,我覺得不如你。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不希望你知道的事,這些不好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別人眼中的你的形象。要讓孩子的眼神專注於別人,這不但能給他自信,而且還能為他贏得別人的信任。
勇於當眾發言,培養獨立人格。從積極的角度看,如果讓孩子盡量發言,就會增加其積極進取的心態,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補充信心的“營養素”。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勇於擔當,有責任感。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較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因為他們缺少競爭心態,不敢當眾發言。
勇於直麵陌生人,大膽展現才華。我們通常把那些愛在陌生人麵前表現自己的小孩稱為“人來瘋”。其實,這樣的品質不但不應該打擊,還應該鼓勵。如果家裏來了客人,就讓你的孩子出來展現一下他的才華,無論是拉支小提琴曲、唱支歌、跳個舞,還是背誦一首唐詩,這樣不時偶爾讓其小試鋒芒,對養成他們勇於表現的習慣都是大有裨益的。終日將其深鎖“閨房”,隻能斷送他的美好前程。
要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尊重別人的勞動,就得從這些小事做起,能使他自強、自立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做人的道理;以前孩子的生活,都是我們親自料理,總想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事無巨細一包到底。隻想讓他們能集中精力好好學習,殊不知卻因此束縛了他們的手腳,培養出來的是不會勞動、不願勞動的寄生蟲,不肯吃虧、不肯吃苦的,有驕氣、有脾氣的不好的孩子。
禪意父母
教育孩子要從小事做起,孩子在學校不僅要搞好學習,更要學會自理,這是做人的最底的底線教育。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深有體會,現在的孩子大都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想做,總是空談鴻鵠之誌。不切實際,對於身邊他人的付出與存在不屑一顧,或視而不見。為了讓孩子盡快的適應這種生活,提高自理能力,父母要有意識的利用節假日和星期六,讓孩子多做一點家務,多與社會接觸,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自理能力,也使孩子們更多地了解了社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更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做社會的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