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家長時刻都在關注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賞識孩子的優點要及時。孩子做好事的積極性是很高的,這與來自於家庭和社會的肯定賞識有關。我們不難發現自己的孩子,做了一點小事就要表揚,這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幼兒,他做好事的動機,除了與道德觀的教育有關外,主要是通過父母引導產生的一種興趣。因此,孩子做了好事後,父母決不能無動於衷,孩子想得到賞識的期望值是比較高的。成功的父母總是成功地運用了賞識,滿足了孩子渴求賞識的欲望,激發了孩子的創造欲望,使他們能夠沿著父母讚同的道路走下去。事實上,父母的賞識,不僅使他們樹立起崇高的理想,而且使他們走向成功。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要給予積極的關注與讚賞。會讓你的孩子更加優秀。
你就是你:嗬護孩子的個性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特別喜好打坐參禪,還曾跟隨佛光禪師學禪。後來,兄弟三人為了追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三人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剛去世不久,婦人帶了七個子女生活,日子非常艱難。
第二天一早,到了三兄弟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突然對兩位哥哥說:“兩位哥哥繼續參學去吧!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弟弟的行為非常不滿,認為他太沒有誌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於是勸也懶得勸,拂袖而去。這位寡婦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看到這位行者自願留下來幫助她,當然求之不得。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婦人表示願以身相許。三師弟沒有直言拒絕,隻是說:“你丈夫則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婦人一聽,對三師弟更加敬重。
三年以後,婦人再次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又道:“如果現在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婦人覺得三師弟說得在理,沒有強求。
三年後,婦人又提出要結婚,三師弟再度婉拒道:“為了我們將來更加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如此三年、三年再三年,歲月如梭,一晃九年就過去了,這一家的小兒小女都已長大。三師弟看到他助人的心願已完成,就向婦人說明自己矢誌求佛的決心和當年留下來的初衷,然後與這一家人道別,獨自踏上了繼續求道的漫漫長路。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這樣或那樣,就想方設法地去改變孩子的個性。於是,就有了孩子不理解父母的做法,父母頭疼孩子的難管的問題。
其實人的性格特征,每個人都有其個性,毫無個性其實也是一種個性。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保持一個良好的個性,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把孩子的個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變,那麼孩子是否還會有快樂而言?不管是在現今的社會,還是在未來的社會,一個沒有個性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更不要說人生的價值了。
尊重孩子的個性,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去培養孩子的個性,拓寬孩子的知識麵,讓孩子具備多種特殊的才能和本事,對孩子的成長將是極大的幫助。良好的心理狀態、樂觀的人生態度是會讓人終身受益的。在孩子的個性中挖掘孩子的潛力,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在培養孩子個性的時候,也要注重這方麵的培養,讓孩子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較完善的人格,這樣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才會激發孩子追求夢想的動力。
其實,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關鍵在於尊重孩子特有的個性,孩子有沒有個性很關鍵的一點是看他有沒有創造力,能不能進行獨立的創新和創造活動。對於孩子個性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記住,欲速則不達。不要強求孩子的個性改變。
優秀的父母們,常常在幫助孩子成為有個性的人的同時,還十分注重競爭意識的培養。他們懂得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是自私的、狹隘的,成功的競爭者要具備寬廣的胸懷,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來競爭,靠自己的實力來超過對方,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征服對方。那樣才有競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