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就說:“你為什麼不研究無生法呢?你為什麼不去弄明白無常迅速的道理呢?”
永嘉禪師說:“你不用說研究,研究也沒有一個生死,明白也沒有一個快慢,沒有一個無常。”
六祖大師說:“你既然如此說,誰有這個意思來分別呢?”
永嘉禪師說:“分別也沒有一個心念在。”
六祖大師就給他印證說:“確實如此。”
永嘉禪師聽到已給他印證,於是頂禮謝法,就要告辭。
看他到這裏來,隻說了幾句話就要走,六祖大師說:“你為什麼這麼快就要走?”
永嘉禪師答道:“本來就沒有來,沒有去,有什麼快慢的?”六祖大師說:“你真得到無生的意了。”
永嘉禪師說:“說無生怎麼還有個意呢?”
六祖大師說:“沒有意,誰又在這兒分別呢?”
永嘉禪師說:“分別亦非意。”
六祖大師依依不舍地說:“你確實是已經達到很高的悟境了。但是不要走,住一晚吧。”
永嘉禪師於是在南華寺住了一宿,後人稱之為“一宿覺”——住一宿就開悟了。
人世間,沒有真正的朋友,才是最可憐的孤獨。心靈孤獨的人生是最不幸的。
孩子喜歡交朋友是好事,首先,這反映了一個孩子渴望交流,渴望在與朋友交往中認知自己,這說明孩子心理發育正在走向成熟,心理需要很健康。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對朋友的需要是泛泛的,每個小朋友們都是朋友,今天可以跟你玩,明天可以跟他玩,即使發生矛盾了,一會兩個人又在一起高興地玩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需要能夠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需要交往比較持久的朋友,更需要交那些能夠共患難的朋友了。孩子大了,卻一個知心朋友都沒有,也不想交朋友,是很值得擔憂的情況,說明孩子性格孤僻,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這樣不合群的孩子也容易患心理疾病。隨著社會和思想觀念的開放進步,人與人之間交往越來越頻繁,結交朋友的能力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家庭和學校就應該把培養學生交朋友的能力確立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現代社會信息量大,生活節奏快,工作分工細,未來選擇多元化,這時尤其需要朋友間的互助合作,才能適應社會。現代社會是合作的社會,獨往獨來,孤芳自賞,個人奮鬥,不要說取得成就,連生存都顯得有些困難了。孩子交朋友是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正如俗話所說的:“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朋友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孩子有了朋友,朋友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力,有時會大於父母或教師教育的力量,一位十分勤奮的同學他的身邊的朋友都是學習比較勤奮的同學。
朋友也是孩子前進的參照,競爭的夥伴,會激勵孩子的競爭意識。幾位誌同道合的朋友,最容易展開你追我趕的競賽,也會互相激勵,克服困難,為理想而奮鬥。很多優秀的學生,在總結自己學習成績優異的原因時,幾乎都談到朋友之間的學習競賽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在鍛煉身體的時候,也常看到這樣的景象,五六位好朋友一起爬山,一人領先,那幾位便加緊追上他。我們大人也有這種體會,與朋友之間競爭產生的向上的力量,常常要超過領導的鼓勵。
禪意父母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品行,隻要看一看他周圍朋友的品行,就清楚了。俗話說:魚找魚,蝦找蝦。這是很有道理的。孩子交朋友應該注意哪幾點呢?首要的一點便是要交好朋友,就是交益友。萬一孩子不慎交上了不好的朋友,就能幫助則幫助改變成為益友,不能幫助則想方設法逐漸疏遠。另外,還要告訴孩子,任何一個人,有優點必有缺點,不能苛求朋友十全十美。對朋友要少索取,多付出。越是這樣,朋友之間友誼就會越深,自己的能力就會越強。朋友之間有了誤會,要責己嚴,責人寬,這樣雙方才會變得感情融洽,互相促進。看到朋友優點在學習的同時,要容忍朋友的缺點,這樣友誼才能越來越牢固。才能和朋友們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互助合作,共同到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