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夢想篇——沒有好奇心,就沒有想像力(2)(3 / 3)

聽了爸爸的話,李四光把拳頭捏得緊緊的。他咬著牙說:“我長大了一定要造一艘最快的戰艦。誰敢來欺負中國,就撞死它。”

從此,李四光對輪船發生了興趣。有一天,爸爸到縣城辦事,李四光也跟著去了。在長江邊,李四光看到江麵上有一座像高大樓房的東西,上麵還有窗戶。父親告訴他,那就是大輪船。

李四光好奇地問爸爸:“爸爸,輪船是用蓋房子用的毛竹和木頭做的嗎?”

“孩子,用毛竹和木頭可以做簡單的小船。這樣的大船是用鋼鐵做的。”

“鋼鐵?”李四光想起了家裏種地用的鐵犁、鋤頭,砍柴用的柴刀。鋼鐵很重呀,一把柴刀掉到水裏,一下子就沉下去了,這艘鋼鐵大船為什麼沉不下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他向街上的鐵匠叔叔要了一塊廢鐵皮,又找出一張紙,在上麵畫出小船。然後把鐵皮照著紙樣子剪好。於是,李四光開始又敲又打地造起船來。幹了一整天,一隻小小的鐵皮船做好了。他又用剩下的鐵皮卷成一隻小巧的煙筒,安在小船上,還用小布角做了一麵小小的旗幟,插在船頭上。

弟弟妹妹們一直圍在哥哥身邊看他“造船”。李四光收拾好工具,在村裏的一大群孩子們的簇擁下來到池塘邊。大家蹲在岸邊,目不轉睛地看著李四光把小鐵船放入水中。隻見小船穩穩當當地停在水麵上。李四光用手在船的後邊撥了幾下水,小船慢慢地向前駛去。

“哇,成功啦!小船走起來了!”李四光跳著腳歡呼起來。

這個小小的經曆給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李四光慢慢走上了科學探索的道路,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

閱讀點睛:開動腦筋,發動機器。理想是成功的動力。不但李四光,很多人的成功離不開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人生就像一條船,隻有扯起理想的帆,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楊振寧的“諾貝爾獎”夢想

佚名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

1922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安徽省合肥縣縣城西大街四古巷的楊家宅院正屋內,降生了一個小生命。按楊家各房議定的家譜"家、邦、克、振"排行,這一輩的孩子該為"振"字輩,又由於他的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此時正在安慶(舊名懷寧)的一所中學裏教數學,所以他的父親楊武之就為他取名“振寧”。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母親羅孟華是舊式婦女,雖然沒有受過新式教育,但是,她極其賢惠,她決計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知識、有禮貌的讀書人。

從小振寧懂事的那一刻起,羅孟華就開始給孩子灌輸種種知識。在小振寧4歲那年,羅孟華便開始用方塊字紙教他認字了。媽媽教得認真,兒子聰敏好學,在一年多時間裏,小振寧就認識了3000多個字。

1928年夏天,楊武之回國。第二年秋,楊武之應清華大學之聘任數學係教授。於是,全家到了北平。他們在清華園裏住了8年。這段寧靜快樂的少年生活,給楊振寧留下了溫馨的記憶。

1937年,正當楊振寧在北京崇德中學讀高中時,盧溝橋事變發生了,於是他們全家搬回合肥,楊振寧就讀於安徽省立六中。

1938年夏,鑒於輾轉流離到抗戰大後方的中學生非常之多,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一項措施:所有學生,不需文憑,可按同等學曆報考大學。得此消息,隨任西南聯大數學係教授的父親楊武之遷至昆明的楊振寧,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以高二學曆早早地報名參加統一招生考試。國立各院校昆明招生委員會辦事處發給楊振寧的準考證為“統昆字第0008”,試場為“第一試場”,座位為“第8號”。

大學考試那天,楊振寧天還不亮就起了床,迅速地吃了幾口飯,就精神抖擻地走進考場。這時候,考場上隻來了寥寥幾位同學。楊振寧穿著整潔的學生裝,高高興興地領了準考證,貼上路過漢口時所照的照片,準考證上寫著“統昆字第0008號考生業經審查合格,準予在昆明應考本科一年級”。由於他平時讀書認真,苦學不輟,幾天之後,便以出色的成績,被大學錄取了。

有一天,他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長大了要爭取得諾貝爾獎!”從心底裏盼望兒子有出息的楊武之,十分清楚諾貝爾獎的份量。他鼓勵兒子說:“好好學吧!”沒想到,這個玩笑,在西南聯大一傳十、十傳百地傳了開來,人們戲言:“楊武之的兒子數學很好,為什麼不子從父業攻讀數學而學物理?哦,因為數學沒有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