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學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1 / 1)

“導學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在線

作者:楊永強

“導學案教學”是把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通過導學案緊密結合起來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學案既是教師的教案,也是學生的學案。使用導學案教學能夠改變以往教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說教模式,將學生“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並根據教學中的摸索和感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一、存在問題

1.課前自學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難以得到落實

學生每天都要完成很多課外作業,預習時間得不到保證。如果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預習,容易使預習活動流於形式。現在大多數學生預習還隻停留在應付檢查的階段,質疑問難、自主學習的習慣尚未養成。因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預習不夠充分,所以有時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步驟就很難在實際課堂中完全應用,這也導致教師為了完成導學案上的內容,匆忙趕進度,使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沒有時間鞏固,需要拓展的內容沒有時間補充。導學案變成了教師導演,學生跟轉,失去了原先質疑問難的效用,先學後教的目的對於那些學習不夠自覺的同學來說難以達成。這樣的課堂看似精彩,但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這與導學案設計的初衷相差甚遠。

2.把課堂活動都顯示在學案上,學生學習失去神秘感、新鮮感

學案中的許多信息是學生可以直接獲取的,這就導致某些學生養成鬆散、依賴的消極學習心理,學生會覺得反正重要的知識都呈現在學案上了,聽不聽講無所謂,學案在某些時候甚至演變為這些學生的學習筆記。

3.“導學”方麵非常薄弱,不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進行“導學”,不善於啟發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一是不會利用學案中的現成條件引導學生思維,不會創設條件啟發學生思考;二是麵向全體學生提問題,讓學生齊聲回答“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以為這就是啟發引導,其實,這僅僅是讓學生對是非進行了簡單判斷,根本引不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三是認為“學案”中安排的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相互討淪、提出問題等環節太耽誤時間,不如講課效果好。其實,“學案導學”要求教師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想方設法地把學生從被動的觀眾席推向積極主動的舞台,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如果對學生獨立的學始終不放心,總采取老一套的說教模式,怎麼能體現出導學案“教學”的優勢呢?

二、對策建議

1.忌輕“導”重“教”,流於形式

“導學案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貫穿始終,不能讓學案淪為一種教案講義或者練習試卷。學案導學教學不僅要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激情,還要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形成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持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過程,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把自己當做局外人和旁觀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教師的“導”是促進學生的“學”的關鍵,“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

2.忌重“知識呈現”而輕“思維發展”

教師不能將學案設計演變為一種學習資料,隻羅列大量知識信息,然後要求學生去閱讀、記憶和掌握這些知識,這樣學生學習思維的開闊性不夠,思維的深刻性更不夠。在導學案設計中,問題的設計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沒有問題的引領,學生就失去了思維的方向;沒有了問題的解決,學生的思維就沒有了山的起伏、水的靈動。

3.忌“點”“麵”失調,缺少互動

學案設計中問題的設計應具備遞進性和選擇性,為每位學生的學習設置台階,為每位學生的學習進步提供可能;教學的實質性方式是交往和互動,學案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辯論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思考,從而達到師生的共識、共享和共進,切忌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變成一種個人的封閉式自學過程。

總之,導學案本身的優點很多,但在其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需要深入教材,深入學生,在刻苦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導學案的各個教學環節,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而學生在利用導學案學習時,也應該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關注課本,在全麵消化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導學案的導學功能。

【作者單位:浙江浦江縣鄭宅初級中學】

Tip:收藏+分享作文周刊(教師版)(2014年16期),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