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不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
當困難和苦難來到身邊的時候,你是第一時間想起自己,還是忙碌於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呢?其實,無論什麼情況,能從內心讓自己堅強和偉大的,隻有自己。所以說,求人不如求己,的確是一個真理。因為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找到幫助我們的人,與其等待著他人的救助,不如開始自救!
當困難和苦難來到身邊的時候,你是第一時間想起自己,還是忙碌於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呢?其實,無論什麼情況,能從內心讓自己堅強和偉大的,隻有自己。所以說,求人不如求己,的確是一個真理。因為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找到幫助我們的人,與其等待著他人的救助,不如開始自救!
一遇到事,首先想到的是求人幫忙。有些人不管是有事還是沒事,總喜歡跟在別人身後,以為別人能解決他的一切疑難,在他們的心裏,始終渴望著一根隨時可以依靠的拐杖。但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時候,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的靈魂之上是很難獲得安全感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淩霄花那樣攀緣高枝炫耀自己,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供你依靠的大樹。即使有,也是不可靠的,如果大樹倒了,你該怎麼辦?
清代畫家鄭板橋老年得子,他臨死前讓兒子自己去做饅頭,並留給兒子這樣的遺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靠自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與聰明的大腦才是最永久的保障。
美國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曾張開懷抱鼓勵孩子從桌子上跳下來,可當孩子跳下來的時候老洛克菲勒並沒有去接住孩子,而是讓孩子記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別人,有時連爸爸也是靠不住的!”
就像國際歌中所唱的那樣:“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幸福,隻有依靠人類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自己的生活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是需要自己去創造的。內因才是根本,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不拒絕外界的幫助,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自己。擺脫對別人的依賴心理,靠自己創造自己的幸福,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首先,製定一份“自我獨立宣言”,樹立獨立的人格,培養自主的行為習慣。用堅強的意誌約束自己,有意識地擺脫對其他同事和領導的依賴,同時自己要開動腦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慮清楚,心裏就有了處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於獨立處理事情了。
其次,樹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些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生活懶散、消極被動,常常跌入依賴的泥坑。而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都有一種實現抱負的雄心壯誌。他們對自己要求嚴格,做事認真,不敷衍了事、馬虎草率,具有一種主人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與依賴心理相悖逆的。選擇了這種精神,你就選擇了自我的主體意識,就會因依賴他人而感到羞恥。
再者,當你充滿信心去實踐自己的主張時,不要太依賴外界的幫助。當你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向別人求援或接受他人的幫助。
最後,消除身上的惰性。依賴心理產生的源泉,在於人的惰性。要消除依賴心理,首先要消除身上的惰性。要消除惰性,就得鍛煉自己的意誌。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果敢向前,說做就做,該出手時就出手;還得有靈活的頭腦,要善於思考,勤於思考。
第二節 自知之明是一種完美的底線
知道自己是誰並不容易,那需要對自己有很全麵的客觀了解。而自知之明就是給予自己的最好的人生定義——我這一生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從而不白白耗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做到不白忙。
怎樣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呢?
有些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不可一世,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會覺得荊棘滿地而一蹶不振。這些人其實是缺少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為,才不會力不從心。
人貴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獲得,又談何容易?隻有經曆暴風驟雨的洗禮,雪壓霜欺的磨礪,在無數次的跌倒中爬起,才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才能夠正確麵對自己的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從內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再通過不斷修補與完善,向更加完美的人生靠近。可見,貴有自知之明的“貴”字來得何其不易!有自知之明,才能夠在深淺之間權益做人。無論我們做什麼,雖然要盡力而為,但也要量力而行。因為一個人無論怎麼強大,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
在一座深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討一些武功秘籍。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了。有了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大師又言:“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要摔跤。自以為自知與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人生如天平,對自己的評價,輕了容易自卑,重了又容易自大,隻有恰好,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自知無知才求知,自知無畏才拚搏。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強。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學識的短淺。知無止境學無涯。
因此,有人說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的東西,它總是在無邊的黑夜中熠熠生光,為行人指引正確的方向。
第三節 鍛造自己的獨一無二
“我是誰?”
這是一個人類思考長久的大問題。芸芸眾生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從而被這份自以為的渺小壓彎了腰。然而,人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種生命和自己能力的有限,才更是要給自己定位,學會自我欣賞,探討、發現、肯定自身的優勢,而不在庸庸碌碌中度過自己的餘生。
每個人的出生都有自己的意義和使命。很多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價值和潛能,總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不是抱怨生活就是抱怨自己,這樣的人談不上自信,更談不上以後的成功。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光環,重要的是,你怎樣去發現自己身上的獨一無二的價值。哲學家們通常喜歡說一句話:“存在即合理。”無論是無意義的展覽還是你討厭的舞台表演,無論是投向小狗的骨頭還是丟在魚塘裏的麵包,甚至是螞蟻和木偶都是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青蛙、啄木鳥、貓頭鷹固然能得到我們的喜愛,蒼蠅、蚊子、老鼠也同樣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
從前有個名叫石的工匠,在某次旅行中,從一棵巨大的櫟樹旁經過。這株樹大到隻要一根樹枝便可做成一艘船。同行的徒兒們都圍在樹旁,凝神屏氣看著大樹,但石不屑一顧,獨自先行離開。徒弟們追上他,便問:“師父,弟子自入您門下,就從未見過如此優秀的木材,可是您卻看也不看就走了,為什麼?”石回答說:“別隻說大話!那樹並非真的那麼好。如果用它來做船,船會沉;如果用它來做棺,不久就會腐爛;如果用它來做柱子,不久就會被蟲蛀完,它實在是棵一無是處的大樹。它之所以能生長成這麼大,就是因為沒有用的緣故。”後來那棵巨大的櫟樹在石的夢裏問他:“你究竟是拿什麼東西來比較而說我無用?凡有用之木,如梨樹、柚樹等能結果實,但都遭不幸。所謂‘大枝折’,‘小枝泄’,無法享天年,死於非命。由於人們覺得我無用,我方能活到今天,所以人們的”無用“對我才是真正的‘有用’。況且你和我都隻不過是自然界裏的一物罷了,如硬要在物上加上價值,你也是一個無用的人。隻有無用的人才看得出我是無用的樹呀!”
實際上,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認清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價值,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很重要,並不是像自己想的那樣一無是處。在智者的眼中,一個人生命再卑微,也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尊貴的,也有自身的價值。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每個人也應該盡其所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華。隻要你認真去發掘,就會發現,在生活中,一些缺乏自信、自暴自棄的人,往往會把優秀的標準定得太高,而對自身的優點卻視而不見。事實上,每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天賦,如果我們能正視自己的優點,重視自己,不自輕自賤,你就會發現,自己和所有傑出的人士一樣,同樣具備成功的資格和條件。
第四節 明確的結果導航人生的渡輪
想清楚自己必須達到什麼結果,你才知道自己為何而忙,從而提高做事效率,更完美地完成想做和要做的事情。
有位香港的出租車司機不僅擁有自己的房子,兩個孩子還同時在大學裏讀書。有一天,一位乘客一上他的車,就發覺他心情不佳,於是開口了解其狀況,才知道最近他老婆玩六合彩輸了300萬港元。這位乘客聽了嚇一大跳,以一般開出租車的收入而言,實在很難想象能有此餘錢,可以讓老婆花費近300萬港元。
這位司機的工作習慣,相信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乘客心裏想著,於是他好奇地追問:“您是如何賺得這麼多錢的?”
司機笑笑說:其實很簡單,從30年前開始開出租車,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我每天早上八點出門,一定要工作到收入超過3000港元才回家休息,您知道嗎?我每天還來得及看八點的電視節目。
“因為我知道我必須達到什麼結果,所以不會將時間用在與其他朋友閑聊或午休方麵,一心隻想賺到3000港元這個結果。所以我專注在工作上,效率自然高於一般同行,不僅收入尚可,生活正常,30年來,也未曾想過換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