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忙出結果就是幸福(3 / 3)

然後,保持舒適和整潔。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寧願住在一間收拾整潔的帳篷裏,也不願住在淩亂不堪的漂亮豪宅裏。那些吃飯沒有一定的規律,或是到了吃飯的時間,上頓飯用過的碗還泡在水槽裏沒洗,衛生間散發著一股異味,臥室裏一片狼藉等現象,足以使人寧願跑到外邊去。對人來說,除了自己的散漫淩亂可以忍受外,似乎沒有辦法忍受家庭的不整潔。

因此,要獲取幸福,家庭氛圍的舒適度是讓彼此留戀的一個有效砝碼,無論對方離得多遠,兩人的心總會牽掛著那個溫暖的家。

第十節 “沙漏哲學”釋放都市壓力

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麵對每天的忙碌生活,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要承受太多的壓力,如職場上的“誰與爭鋒”,愛情上的“金枝欲孽”,剩男剩女遭遇的家庭的“催婚戰鬥”,一幕幕演繹著的“蟻居”、“房奴”,還有一出出的“閉門教子”……我們有著太多的生活和太多生活所帶來的陰鬱。

其實,壓力是一種常態,但不會與壓力相處的人就會打破這種狀態,而讓自己的精神和身體陷入崩潰的邊緣。如何與壓力相處,關鍵是承受者的心態和耐力。所以,與其在壓力來臨時詛咒它,不如從自身做起,改觀心態,增強承受力,更要向沙漏學習怎樣把壓力一點一滴地釋放。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米諾肩負著沉重的任務,他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收發室裏,努力整理在戰爭中死傷和失蹤者的最新紀錄。源源不斷的情報接踵而來,收發室的人員必須分秒必爭地處理,一丁點的小錯誤都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米諾的心始終懸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現任何差錯。

在壓力和疲勞的襲擊之下,米諾患了結腸痙攣症。身體上的病痛使他憂心忡忡,他擔心自己從此一蹶不振,又擔心自己是否能撐到戰爭結束,活著回去見他的家人。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下,米諾整個人瘦了34磅。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幾乎已經不奢望會有痊愈的一天。身心的煎熬,米諾終於不支倒地,住進了醫院。

軍醫了解他的狀況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米諾,你身體上的疾病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問題出在你的心裏。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它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有平均而且緩慢的速度,除了弄壞它,你跟我沒辦法讓很多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著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醫生的忠告給了米諾很大的啟發,從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著這種“沙漏哲學”,即使問題如成千上萬的沙子般湧到麵前,米諾也能沉著應對,不再杞人憂天。他反複告誡自己:“一次隻流過一粒沙子,一次隻做一件工作。”沒過多久,米諾的身體便恢複正常了,從此,他也學會了如何從容不迫地麵對自己的工作了。

人沒有一萬隻手,不能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解決,那麼又何必一次為那麼多事情而煩惱呢?不能即時改變的事,你再怎麼擔心憂慮,也隻是空想而已,事情並不能馬上解決;你應該試著一件一件慢慢來,全心全意把眼前的這件事做好。

人生在世,必然要麵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當你學會調整自己,讓壓力一點一滴而來時,它就會不斷推動著你前進。

第十一節 沒有時間去憂慮

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需要有一間恬靜的房子,像是海洋深處不受侵擾的安靜中心,無視海麵興起的驚濤駭浪,安然地享受自己寧靜的天地。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太緊張而對生活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所以我們需要修建一座內心的恬靜房子,適當地讓自己放鬆和休息,它的功用就像消除心理壓力的一間廂房一樣,可消除你的張力、憂慮、壓力、迫力與拉力,使你清新煥發,讓你猶如在平常日子的世界裏,更充分地準備應付第二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幾天,有人說杜魯門總統比以前任何一位總統更能負荷總統職務的壓力與緊張,認為職務帶來的很多難題並沒有使他“衰老”或吞蝕他的活力,認為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杜魯門的回答是:“我的心裏有個掩蔽的散兵坑。”他又說,像一位戰士退進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靜養一樣,他也定時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讓任何事情打擾他。

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恬靜的中心,從不受外擾移動,像輪軸的數學中心點一般,永遠保持固定不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發掘這個內心安靜的中心點,並且定期地退到裏麵去休息、靜養、重整活力。

哲學家馬卡斯·奧裏歐斯說:“人們為自己尋找退避之所,如鄉間、海邊、山上的房子,你們也一定非常希望得到這些房子。殊不知,這是一種平凡人的做法,因為無論何時你想退避獨處時,其力量是在你自己手裏的。一個人想退到更安靜、更能免於困擾的地方,莫過於退入自己的靈魂裏麵,特別是沉潛在平靜無比的思緒裏。我敢肯定地說,除了寧靜是心裏的最好狀態外,別無他物。那麼,馬上退避,重整你自己吧!”

沒有時間去憂慮,這正是丘吉爾在戰事緊張到每天要工作十八個小時的時候所說的。當別人問他是不是為那麼重的責任而憂慮時,他說:“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去憂慮。”

查爾斯·柯特林在發明汽車的自動點火器的時候,也碰到這樣的情形。

柯特林先生一直是通用公司的副總裁,負責世界知名的通用汽車研究公司,最近才退休。可是,當年他卻窮得要用穀倉裏堆稻草的地方做實驗室。家裏的開銷,都得靠他太太教鋼琴所賺來的一千五百美金維持。後來,他又去用他的人壽保險作為抵押借了五百美金。我問過他太太,在那段時期她是不是很憂慮。“是的,”她回答說,“我擔心得睡不著,可是柯特林先生一點也不擔心。他整天埋頭在工作裏,沒有時間去憂慮。”

偉大的科學家巴斯特曾經談到“在圖書館和實驗室所找到的平靜”。平靜為什麼會在那兒找到呢?因為在圖書館和實驗室的人,通常都埋頭在他們的工作裏,不會為他們自己擔憂。做研究工作的人很少有精神崩潰的現象,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來享受這種“奢侈”。

為什麼“讓自己忙著”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夠把憂慮趕出去呢?因為有這麼一個定理,這是心理學上所發現的最基本的一條定理,即不論這個人多麼聰明,人類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情。

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假定你現在靠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眼,試著在同一個時間去想自由女神和你明天早上打算做什麼事情。你會發現你隻能輪流地想其中的一件事,而不能同時想兩件事。從你的情感上來說,也是這樣的。我們不可能既激動、熱誠地想去做一些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又同時因為憂慮而拖累下來。在同一時間裏,一種感覺會把另一種感覺趕出去,也就是這麼簡單的發現,使得軍方的心理治療專家們,能夠在戰時創造這一類的奇跡。

所以,如果有一天,空虛、寂寞、痛苦的情緒敲響了你的心門,或者是已經走進你內心的客廳,那麼,你大聲地對它們說:“對不起,我現在很忙。”然後去幹你的事,它們會知趣地走開。

第十二節 平衡心靈的秤杆

人們在社會上要麵臨太多的問題,忙碌在發現、遭遇和解決問題的途中,於是,在對人對己的相應比較中,就出現了心理失衡的現象。

心理失衡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生活中時有發生。大凡遇到競聘落選、家人爭吵、被人誤解譏諷等情況時,各種消極情緒就會在內心積累,從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極情緒占據內心的一部分,而由於慣性的作用使這部分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狹窄;而未被占據的那部分卻越來越空、越變越輕。因而心理明顯分裂成兩個部分,沉者壓抑,輕者浮躁,使人出現暴躁、輕率、偏頗和愚蠢等難以自抑的行為。這雖然是心理積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但是它的行為卻具有破壞性。

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心理補償”。綜觀古今中外的強者,其成功之秘訣就包括善於調節心理的失衡狀態,通過心理補償逐漸恢複平衡,直至增加建設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人好似一架天平,左邊是心理補償功能,右邊是消極情緒和心理壓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補償功能的砝碼而達到心理平衡,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擁有了時間和精力,信心百倍地去從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務,並有充分的樂趣去享受人生。

那麼,應該如何去加重自己心理補償的砝碼呢?

首先,要有正確的自我評價。情緒是伴隨著人的自我評價與需求的滿足狀態而變化的。所以,人要學會隨時正確評價自己。有的青少年就是由於自我評價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此時又未能進行必要的反思,調整自我與客觀之間的距離,因而心境始終處於鬱悶或怨恨狀態,甚至悲觀厭世,最後走上絕路。由此可見,人一定要學會正確估量自己,對事情的期望值不能過分高於現實值。當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滿足時,要善於勸慰和說服自己。不要為平淡而缺少活力的生活而遺憾。遺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劑”,它為生活增添了發憤改變與追求的動力,使人不安於現狀,永遠有進步和發展的餘地。生活中處處有遺憾,然而處處又有希望,希望安慰著遺憾,而遺憾又充實了希望。正如法國作家大仲馬所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沒有遺憾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為了能有自知之明,常常需要正確地對待他人的評價。因此,經常與別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幫助,是求得心理補償的有效手段。

其次,必須意識到你所遇到的煩惱是生活中難免的。心理補償是建立在理智基礎之上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會麻木不仁。沒有理智的人喜歡抱怨、發牢騷,到處辯解、訴苦,好像這樣就能擺脫痛苦。其實往往是白花時間,現實還是現實。明智的人勇於承認現實,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惱會突然消失,也不追悔當初該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順心的事別人也常遇到,並非是老天跟你過不去。這樣你就會減少心理壓力,使自己盡快平靜下來,客觀地對事情做個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再次,在挫折麵前要適當用點“精神勝利法”,即所謂“阿Q精神”,這有助於我們在逆境中進行心理補償。例如,實驗失敗了,要想到失敗乃是成功之母;若被人誤解或誹謗,不妨想想“在罵聲中成長”的道理。

最後,在做心理補償時也要注意,自我寬慰不等於放任自流和為錯誤辯解。一個真正的達觀者,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最無情的批判者,是敢於嚴格要求自己的進取者,是樂於向自我挑戰的人。

記住雨果的話:“笑就是陽光,它能驅逐人們臉上的冬日。”

第十三節 煩惱有時需要說出來

當你感到自己的心靈因為生活的忙碌而疲憊時,當你覺得內心有完全疏導不出的壓力時,當你覺得人生的重擔都壓在自己的肩膀上時,你可以嚐試用嘴巴傾瀉你的煩惱。

朋友之間,不隻是要分享快樂,更重要的,還要分擔煩惱和憂愁,這才是友誼的真誠和珍貴之處,不要把滿腔心事都憋在心裏,自己一個人默默吞咽,這種感覺很苦、很悶。煩惱需要傾訴,有些事情說出來就好了,心情其實隻是需要一個出口,一個發泄的出口。

找一個信任的朋友,給他(她)打電話,約他(她)出來,就說想找他(她)聊聊天。訴說煩惱不一定非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好像這樣才能營造某種氣氛似的。其實不然,放鬆心態,平靜地娓娓道來,煩惱也如涓涓細流,從你的口中慢慢流出。不然,如山洪暴發一般,會在頃刻之間決堤,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不但讓你自己無法平靜,可能也會嚇著身邊的朋友。跟朋友訴說的時候,不要顧及太多,如果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那你的煩惱隻會永遠在你內心深處,無法走出。

朋友的安慰和鼓勵,你要用心傾聽,並要誠懇地接受,不要頑固偏執地堅守著那份苦惱,否則也就失去了傾訴的價值。傾訴不是為了把煩惱倒給別人,然後兩個人一起把煩惱一分為二地分擔,而是為了讓煩惱化為雲煙,消失在九霄雲外,這才是傾訴的目的和初衷。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傾訴,是緩解壓抑情緒的重要手段。當一個人被心理負擔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如果有人真誠而耐心地來聽他的傾訴,他就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所謂“一吐為快”正是這個道理。對此,現代心理學中有“心理嘔吐”的說法。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傾聽不僅能使聽者真正理解一個人,對於傾訴者來說,也有奇特的效果,心理上會出現一係列的變化。他會感覺到他終於被人理解了,內心有一種欣慰之感進而使壓抑感得到緩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種解脫,還會產生某種感激之情,願意談出更多的心裏話,這便是轉變的開始。一個人若能從混亂的思緒中走出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那些原來以為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