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通常因比爾·蓋茨慈善捐助而受益。他捐出1200萬美元在華盛頓大學設立一座法學院圖書館,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
比爾·蓋茨與梅琳達·比爾·蓋茨設立了比爾·蓋茨圖書館基金會,計劃捐出比爾·蓋茨自掏腰包的價值兩億美元的微軟軟件,給美國各地的公共圖書館。那筆4億美元的捐贈,若加上微軟已出資1500萬美元讚助的線上圖書館計劃,比爾·蓋茨慷慨的捐贈將接近安德魯·卡內革的贈款。卡內革贈款4120萬美元用於興建新的圖書館。如果以1997年的幣值計算,卡內革的贈款相當於5.05億美元。
1997年,比爾·蓋茨捐給圖書館的錢居美國國內之首,甚至超過任何個人捐贈者,包括美國聯邦政府在內。他相信,公共圖書館是奠定美國社會與民主的重要機構。他希望填補介於有門路取用重要信息的人與沒有門路的人之間的鴻溝。
老比爾·蓋茨管理大約3億美元的威廉·比爾·蓋茨三世基金會。比爾·蓋茨三世說,在他去世前,會把他95%的財產捐出去。“花錢花得有智慧,和賺錢一樣難。有意義地捐錢,將是我後半生主要的事情——假如那時我還有很多錢能捐出去的話。”
“最後,我會把財產的大部分,以捐贈的方式反饋給我信賴的精神、文化事業,如教育和人口穩定。這將是一件很讓人愉悅的事情。”
一個人的富有應當與他能放手出去多少事物成正比,善待財富,好好地利用財富,讓它發揮其應盡的義務。讓金錢在流通中實現它的最大價值。對許多積累了大量財富的人來說,比單純地聚斂財富更讓他感到開懷的是大量的慈善捐助。他不單單是支持慈善事業,還是這方麵的改革者。
雖然對於他一次次的慷慨資助,世人的意見褒貶不一,但他的確成了慈善事業的一塊奠基石。
第六節 人生一刻,便是人間至境
習慣了幸福,就會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然後不知不覺中怠慢了它。忙著用眼睛去尋求幸福,卻不知道幸福其實就在身邊,意識不到,所以就不可能感恩已經身處的人世間最美的至境。
幸福如酒,有時我們沉醉其中,其實也是昏睡其中。愛情打盹的時候,往往就是你習慣了幸福,熟悉了愛人,也是愛情最危險的段落,因為精力不集中;最容易出車禍的地方,往往不在險峻的山路,而多在風景迷人的平原高速路上。
周日午後,楊玲有些無聊,陷在沙發裏翻閱家庭相冊,在看到一張與先生的合影時,忍不住笑了,190cm的他肩上背著一個極不協調的女包,那是她的挎包。突然,她有些心疼,然後回憶起兩人第一次上街的情景,那是一條著名的大街。兩人初次見麵,微笑,還沒有握手,他就第一時間主動地把她手裏包接過去,很自然地掛在自己的肩上,仿佛義不容辭,這是他留給楊玲的第一印象;但是結婚後,她怎麼就漸漸忘記了這個生動的曆史鏡頭,更慚愧的是,從那以後,隻要兩人在一起,所有的包都是他主動攬下,而她早已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了,忽略了這些愛的細節,當然也就沒有了感動,隻有習慣。
當晚,楊玲在博客裏寫了篇日記,檢討內心那可怕的“麻木”,對愛和幸福的麻木,她說:“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快也忘得快。”自從前年買了轎車後,楊玲也荒蕪了與愛人一起擠公車的那些美好溫暖的記憶了,上下班就沒了從前彼此摟著的“擠”和“靠”著的熱了!
第二天,剛好是“世界無車日”,號召大家停止開車一天,特別是公務員要帶頭。結果公交車爆滿,每一車都“擠擠”一堂。“覺醒”的楊玲,早早地與外號190的先生攜手在路邊車站等車,他們的單位是在同一路線上,之前都是丈夫190開車送她。今天雙雙一起同甘共苦等公車,楊玲才發覺,很久沒有“仰望”高高的他了,平常坐在先生右側,她的風景也似乎是右側車窗外的美,而很少仔細領略190那張專注、認真而溫柔的臉……
眼看快要遲到了,他們兵分兩路,楊玲化險為夷從前門上車,190則靈機一動從後門上車,才艱難地擠上同一輛公車;上車後,楊玲一直在找後麵的190,因為他長得高,所以能看到他,而他看正在四處張望,尋找太太,眼神裏寫滿焦急,楊玲心頭一熱,久違的感動,終於又回到心頭。
就這樣,每過一站她就往後挪一個位置,同時看到先生190也往前一點點挪。經過7站,兩人終於在中門抱在一起了,好像久別重逢,甚至有破鏡重圓的驚喜,這時他們也正好到站下車了。
這個擁抱讓楊玲終生難忘。幸福是需要緊緊抱住的,而且常抱常新,它就像一把刀一樣,不用就鈍了、鏽了。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不斷地忙碌,甚至奔命,追逐的是世俗的需要,而非心靈的需求。富可敵國的人,未必找到了快樂;權傾一方的人,未必尋覓到了幸福。快樂和幸福,說到底,不是金錢和權力,隻是心底裏的一種安閑與寧靜。
有一首民歌唱道:“你眼前有的景,你沒有看;你手頭有的福,你沒有享。”我們多少人,在人生的這一刻,不正活在這人世間最美的至境中嗎?可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感受到了這一點呢?於是,多少眼前的美景被辜負了,多少手頭的幸福白白地流逝了。
第七節 體會生活細微處的滿足與快樂
幸福並非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後的滿足,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俗世中,正因如此,幸福的真諦就是發於真性情。其實,能夠忙碌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由此得到的小小快樂即是幸福。這種幸福簡單而不花哨,真實而不虛浮,看得見摸得著。
其實正如國家征戰不過是在一畝三分地上做的小孩遊戲而已,與蒼茫宇宙相比,渺小而不堪用,沒有任何意義,照此說來,人生在世又何嚐不是如此?有人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想要一番作為,這固然不錯,但同時卻又失去了平常生活中的平常樂趣,所謂幸福的滋味也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幸福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人生終極理想,也不是某種特權。就像我們垂釣於江河,但見水波連連;躺身於綠野,望雲彩之飄搖。幸福亦是如此,很多人以為香車寶馬,美人錦食伴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抑或閑趣於江湖,撫琴弄簫,不亦快哉?這當然是美好而令人羨慕的好事,但我們也看到,這種“欲”過於龐大,讓人不易消化,他需要人們在追求這些東西的同時,放棄一些原本寶貴的東西,比如時間,比如愛好,比如簡單的人際關係。當這些同樣美好的事物逐漸被我們丟棄時候,我們還能體會到生活細微處的滿足與快樂嗎?沒有這些小小的滿足與快樂,幸福又從何而得呢?
在一個小鎮上,有個年輕人,他想追求幸福,但是又不知道什麼是幸福,於是經人指引,找到了智者。當智者了解了年輕人的來意後,交給他一把盛滿水的湯匙。年輕人不明白智者的意思,便向他請教,智者並沒說什麼,隻讓這個年輕人拿著裝滿水的湯匙外出遊走一回,路上看到有什麼風景回來告訴智者就行。年輕人端著湯勺邊走邊看,他經過熱鬧的集市,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欣賞到悅目的景色,還有一個個如花似玉的美麗女子。年輕人將這些景物一個不落地記在心底,下午,他回到了智者的家中。年輕人滔滔不絕地向智者講述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當他說完後,發現手中的湯匙早已滴水未剩。智者讓他再去外麵走一圈,這一次,年輕人小心翼翼地嗬護湯匙,唯恐湯匙裏的水流到外麵。當他回來時,發現湯匙裏的水雖然還在,但是腦子裏麵卻是一片空白空。這時候,智者對年輕人說道:“幸福就是你欣賞了美景的同時也守住了這匙中的水。”
智者的話令人深省,我們的美景在哪裏,我們的水又是什麼?實際上,美景一如美酒佳肴、旖旎風光,每時每刻都在挑撥著我們無窮的欲望,而那湯匙裏的水,才是我們內心的歸宿。
第八節 品味生活的“緩慢美學”
中國香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說過,品味生活,在於抓住生活的空隙。一些不經意間發生的事情,往往會帶來許多歡樂。生活的意義,正如一杯清茶,誰都能體會到它的清苦,隻有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香醇。不要總覺得事忙就一定會成為一個貴人,從而讓自己忽略了生活中存在的太多的美好的事物。所以,我們要試著讓自己慢下來,讓自己開始沉澱……
也許你會問,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哪兒有資本慢下來啊?其實不然,“慢生活”並非讓你放棄自我、無所事事,它與物質的富有程度也沒有多大關係。“慢生活”中的“慢”,更多的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每一天都是當“慢人”的好時候,隻要你運用得當,做個有品位、有資本的“慢人”絕不是什麼難事,更不是什麼壞事。
埃瑪·蓋茨博士是美國大教育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和發明家,他一生中在各種藝術領域和科學領域中有許多發明和發現。
蓋茨博士的個人生活證實,他鍛煉腦力和體力的方法可以培養健康的身體並促進心智的靈活。他思考問題非常全麵。
拿破侖·希爾曾帶著介紹信前往蓋茨博士的實驗室去見他。當希爾到達時,蓋茨博士的秘書告訴他說:“很抱歉,這時候我不能打擾蓋茨博士。”
“要過多久才能見到他呢?”希爾問。
“我不知道,恐怕要三個小時。”她回答。
“那麼你能告訴我原因嗎?”
她遲疑了一下然後說:“他正在靜坐冥想。”
希爾忍不住笑了:“那是什麼意思啊,靜坐冥想?”
她笑了一下說:“最好還是請蓋茨博士自己來解釋。我真的不知道要多久,如果你願意等,我們很歡迎;如果你想以後再來,我可以留意,看看能不能幫您約一個時間。”
於是希爾決定留下來,而且他也發覺這個等待是多麼的有價值。下麵是希爾所描述的情形:
“當蓋茨博士終於走進房間裏時,他的秘書給我們介紹,我開玩笑地把他所說的話告訴他,在他看過介紹信以後高興地說:‘你想不想看看我靜坐冥想的地方,並且了解是怎麼做的?’”
於是他領我到一個隔音的房間去,這個房間裏唯一的家具是一張簡樸的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著幾本白紙簿、幾支鉛筆,以及一個可以開關電燈的按鈕。
“從談話中我慢慢得知,蓋茨博士每次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就走到這個房間來,關上房門坐下,熄滅燈光,讓全部心思進入深沉的集中狀態。他就這樣運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要求自己的潛意識給他一個解答。等整個思路比較清晰明了時,他就會立刻抓緊時間把它記錄下來。”
埃瑪·蓋茨博士曾經把別的發明家努力過卻沒有成功的發明重新研究,使它盡善盡美,因而獲得了200多種專利權。他能夠給它們加上那些欠缺的部分,即另外的一點東西。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隻有放慢腳步才能找到生活的美,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體驗中發現新的深度。漫步在幽深的小路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透過林蔭,懷著一種悠閑的心情細數陽光灑在地上碎石般的條紋,或者閉上眼睛,感受撲麵而來的淡淡花香。仰天長望,幾朵白雲在輕輕地飄;哼一首無名的小曲,默念一首小詩。這些都會讓你充分地感受到生活之美。
“慢”,生活和工作之間的一個美麗的平衡點;慢生活,一種有條不紊、有張有弛的生活節奏。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慢”下來,以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誘惑,雖然你會損失金錢,但你卻豐富了生命。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忘了停下腳步來考慮這個根本的問題,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在忙著賺錢,卻很少有人去規劃一個值得擁有的生命。
當你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每天忙來忙去,我到底在忙什麼?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研究發現,約有93%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們不知道自己忙來忙去究竟要到哪裏去,如同水麵上的浮萍一樣,糊裏糊塗地過一生。他們的生活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忙、盲、茫”。
生活好像一盞燈,把腳步放慢一些,燈就被點著了,點亮的燈會照亮生活中原本十分平凡的瞬間。而那些太過實際的人,永遠隻會被生活所累,看不到生活中最精彩動人的細節。慢下來,細心欣賞一朵花的盛開,沉醉於一陣微風掠過,細想人生百味,咀嚼生活點滴,是何其簡約和透徹的事情。
第九節 把家庭打造成一個溫馨小窩
把家庭打造成世界上最溫馨的小窩,是兩個人組建家庭後最應該去忙的事情。忙碌於家庭氛圍的營造永遠比忙碌於物質上的擁有更有價值和意義。
怎樣才能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呢?
首先,讓對方感到身心徹底的放鬆。“家庭對你的丈夫和小孩具有什麼意義,這就要看你的表現了。”克裏福特·R·亞當斯博士在《婦女家庭》雜誌的專欄“如何創造婚姻幸福”裏寫道,“丈夫和小孩當然也有責任,但是,決定性的影響就要看你創造出來的環境,你所培養出來的氣氛,以及最重要的——你所呈現出來的榜樣。”回家時,有一種放鬆和舒心的感覺,就是最好的氛圍。
就好比說,許多女人都想做好妻子,但是有時候男人在家裏得不到休息和放鬆,因為他的太太是個要求太高的妻子或母親。她的孩子不可以把朋友帶回家——小孩子們可能會弄髒她一塵不染的地板;她的丈夫不可以在家裏抽煙——可能會使窗簾沾上煙味;如果她的丈夫看完一本書或報紙,就必須準確地放回原處。這樣的家和處處限製的牢獄又有什麼分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