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父母要特別注意,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
2.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缺乏關心
家庭教育首先應當確保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越來越多樣化,但如何讓孩子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依然是許多家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現在的孩子在身體發育方麵呈現“兩極化”:要麼太胖,要麼偏瘦。許多孩子的身高、體重大大偏離標準。但是,與身體健康相比,許多家庭往往更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負,不是大大咧咧就是小裏小氣,對困難、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差。家庭教育應當幫助孩子客觀地了解自己,培養和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學會緩解壓力、控製心態平衡的方法,增強心理承受力;學會尊重他人、理解和支持他人,確保孩子的心理健康。
3.家長沒有以身作則,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主體,是家庭活動的組織者,是孩子責無旁貸的啟蒙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如果父母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具有認真負責的態度,經常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就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如果父母自身道德品質差,文化素質低,教子無方,就會產生消極作用。如有些家長整天在吞雲吐霧中玩牌,或在朦朧中幹杯,或在電視機前昏昏欲睡。還有的家長帶孩子乘公共汽車時,逃票、搶座,逛商店、趕集市時連偷帶拿人家的東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4.不注重能力,隻注重分數
“考得怎麼樣?為什麼不是第一?”這是許多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激烈的升學競爭,使得多數家長總是把學習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反而忽視了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是非、善惡等對人生更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和能力培養,“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有才無德”、心理脆弱、缺少責任感和正義感的不合格“人才”。其實,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會體驗到父母的辛苦,享受到勞動成果的喜悅,養成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做家務就能逐步培養能力、不斷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除了配合學校教育搞好學習外,家長還應幫助孩子學會待人接物、處事處世、競爭與合作,對孩子進行生活、社交、消費、創業等方麵的指導,使家庭成為孩子全方位社會化的學習基地。
5.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當
家教方法不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
(1)一切包辦。包辦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孩子認真讀書,包辦了孩子應該自己做的力所能及的勞動。於是,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致初中三年級的姑娘還得奶奶替她洗衣服。日久天長,孩子要求別人為自己付出的越來越多,而且心安理得。這樣嬌生慣養,不利於孩子健康身心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有良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有用之人。因此,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和健康向上的優良品質的培養不能忽視,也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