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區“虛擬養老院”的娘子軍
人·事
作者:江川
“虛擬養老院”很實在
記者走進長沙市雨花區和郴州市蘇仙區的一些“虛擬養老院”進行了調查采訪。
故事一:“一鍵通”救了獨居老人的命
現年75歲的王镔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一套廉租房。由於年邁體弱,他對晚年生活憂心忡忡。
2013年“五一”節期間,他在社區為老服務信息平台注冊登記後,獲得一部裝有GPS定位器的“一鍵通”手機——隻要按下SOS鍵,手機便會自動撥叫信息平台,向值班話務員發出服務需求。沒想到數日後,這部手機派上了大用場。
“我頭好暈……”5月11日上午,突感不適的王镔垣按下手機的SOS鍵,電話很快接通,話務員詢問他的即時症狀,並指揮他做簡單的應急自救。話務員又根據電腦屏幕上彈出的對方的個人信息、家庭住址、健康狀況、既往病史等,緊急聯係120,並引導老人進行三方通話,讓120急救人員能隨時掌握他的發病情況。與此同時,由話務員就近調派的助老護理員賀鐵紅已打車抵達王镔垣家,配合120急救人員將老人一路護送入院。經醫生診斷,王镔垣為腦動脈阻塞,由於搶救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一個月後,王镔垣康複出院,特地給“虛擬養老院”送來感謝信。
故事二:每餐都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84歲的謝篤鬆,居住在一間狹小昏暗的房子裏。老人因視網膜脫落,雙目幾近失明,成天靠一台收音機作伴。
2013年7月,居家養老服務信息中心進入摸底調研的試運營階段,謝篤鬆成為了“虛擬養老院”的第一位服務對象。從此,老人吃飯不便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飯菜量足可口,質量有“養老院”工作人員嚴格把關,價格比市場價便宜,且不收取任何服務費、打包費。
“送來的飯菜味道可口,我每天中午11點半和下午5點半都會坐在門口等。”謝篤鬆說,有時送餐的服務員忙不過來,城市居家養老信息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就會幫送來,然後還會跟他聊聊天,解解悶。
故事三:家裏的笑聲變多了
90多歲的謝佩純身體日漸衰弱,由於兒子兒媳也都年近古稀,照顧起母親來難免力不從心。兒子謝宗德撥打了“虛擬養老院”的服務熱線。接到這條“聘鍾點工”的服務訂單後,工作人員隨即安排了離謝家最近的女助老護理員湯亮。
初次登門,麻利的湯亮就給謝家人留下了極好印象。買菜、做飯、拖地、擦拭家具……湯亮愛開玩笑,常常逗樂一屋子人。之後,湯亮被呼叫的頻率越來越高。
2013年9月23日,是謝佩純出院的日子。因高血壓住院十來天的她沒洗過一個舒服澡,湯亮自告奮勇地要幫老人洗澡。洗著洗著,湯亮說:“又瘦了,看來得好好地給您補一補!”
自從謝佩純“住”進“虛擬養老院”後,家裏的電話機也變忙碌起來,因為話務員會隔三差五地打電話問候。謝老因為心情愉快,身體好了很多。
幕後講述
記者除了解到社區“虛擬養老院”老人們的生活情況,還了解到一群兢兢業業為老人服務的女工作人員的故事。
講述一:“你要不幹了,那我也不幹了!”
講述人:楊羅清(女,助老護理員)
作為社區“虛擬養老院”的一名助老護理員,工作中雖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但我也收獲了一份濃烈的夕陽情。我負責料理16名老人的生活。對於不能自理的臥床老人,經常要幫助他們洗澡、穿衣、喂飯、甚至幫助清理大便。我不認為這份工作僅僅是“為老人家洗洗衣服做做飯”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撫慰。所以除常規服務外,我還會不時精心策劃一些“親情餐”之類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