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社區“虛擬養老院”的娘子軍(2 / 3)

一次,我把11名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召集到一起,大夥兒一起吃飯,一起看我12歲的女兒表演節目,兩位老人當場就激動得哭了,說好久沒這麼熱鬧過。

因為貼心,老人們對我的依賴性越來越大。隨著“虛擬養老院”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注冊老人激增,助老護理員隊伍要由一組擴充為兩組,並重新劃分區域。78歲的柳淑沅得知我可能不再護理她,抹著眼淚發脾氣:“你要不幹了,那我也不幹了!”她所稱的“不幹了”,是自己寧可退出由政府購買的免費服務,也要自費購買我提供的家政服務。我紅著眼眶對她說:“就算今後多繞些路,也會堅持為您服務。”

還有一次,王奶奶把800元錢放在桌上,隔日再看時卻不見了。老人懷疑我拿了錢,把我喊到她家,非要找出來不可。我滿屋子找,還是沒有找到。“不幹了!”一回到家,我就委屈地哭了。可委屈歸委屈,隔天我還是耐著性子上門幫她幹活。直到有一天,王奶奶自己翻出一疊衣服,一抖落,800元錢現身了。老人家頓時漲紅了臉,喃喃地埋怨自己糊塗。正是這個小插曲,讓老人與我重新建立起的信任堅不可摧。

講述二:從被罵“騙子”到被傾心接納

講述人:鄧佩(女,助老信息員)

7台電腦主機、7部專用電話、7名工作人員、300平米辦公場地,這個看上去有些簡陋的地方,就是2013年8月掛牌試運營的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信息中心——“虛擬養老院”。中心成立之初,工作人員沒少吃“閉門羹”。

2012年我剛大學畢業就成了“虛擬養老院”的一名普通員工,主要任務是外聯。我不僅要收集轄區內所有60歲以上老人的各種信息,還得聯係各服務行業的企業,把老人的訴求與相應的企業、社會誌願者、義工組織等聯係起來,以滿足老人們的需求。

“虛擬養老院”剛成立時,別說是老年人,就連年輕人都感到陌生。我們登門收集信息時常被認為是騙子,有些老人甚至連門都不給開。

隨著“虛擬養老院”一步步走上正軌和顯露實效,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熟知和信任。我們一般通過網上留言與熱線電話兩種方式與老人溝通,懂上網的老人很少,所以接聽電話成了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中午時分是一天裏最忙的時候,電話不間斷地打進來,我常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作為二十出頭的姑娘,能夠幫助這些老人家,我感到很快樂。

講述三:每一次服務都記錄入庫

講述人:郭水蓮(女,社區為老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

我們社區為老服務信息中心堅持公益服務,免收入網費、會員費、信息費以及服務加盟商加盟費。現有198家加盟商、764個誌願者團隊和1007名誌願者加入。服務對象分為政府購買服務對象和市場化服務對象兩種,為老人提供無償、低償和有償三類服務。目前在信息平台注冊的老人有7.8萬名,其中政府購買服務對象406名。

72歲的丁文斌是名空巢老人,不屬於政府購買服務對象。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撥打了信息平台服務熱線,想找個非住家的保姆幫助搞衛生、做飯,價格不能太貴。話務員根據老人的要求,向他推薦了收費適中並且離他家不遠的順家家政。幾天之後,信息平台工作人員給老人做了電話回訪,得到了滿意的答複。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監督商家,保證加盟商提供的服務質量,而且每次回訪都有記錄。

為老信息平台的運營費用是靠政府補貼和自營隊伍服務微利支撐,規定所有服務項目收費不得高於市場價格,並公示收費標準,完成服務後,老人與服務提供商結算服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