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他人對我們的期望使我們受到約束。社會生活就是一出戲,每個人都扮演其中一個角色。扮演者的行為舉止應和角色相符。但他們往往做不到,因為他們常常會遭到排斥,受到旁人的譏笑。你可能並不樂意扮演你所分配到的角色,劇組又不同意你更換,你應該意識到你有離開劇組,選擇另一出戲的自由。”
我們為人處事經常按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類美麗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弗洛依德說:“簡直不可能不得出這樣的印象:人們常常運用錯誤的判斷標準——他們為自己追求權利。成功和財富,並羨慕別人擁有這些東西,他們低估了生活的真正價值。”可是已經沒有什麼能夠使我們停留了——除了目的。每一個人都像童話裏那個被老巫婆套上了紅舞鞋的姑娘,隻有不停地跳舞。
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匆匆忙忙的人。可是想找到真正的生活卻要大費周折。文明中的男女都不得不發揮才能並且在各自不相上下卻又彼此矛盾的價值中做出選擇:既希望保持人際間的感受,又不能放棄積極進取、事業有成;既希望自己感覺機敏,同時又要不失堅忍自若。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是不是所有忙碌的人都不想體驗簡單生活呢?我想也許他們試過,但是他們發現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就放棄了嚐試。這種‘放棄’固然有愛慕虛榮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定勢在作怪。”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認為自己表現非常出色的時候,如果有人肯定你的行為,你會相當滿足;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做得並不好,你在沮喪的同時是不是也會隨之否定自己呢?人類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趨同心理,即使是無聊的事,如果是大家一起去做也會顯得有意思許多。我們往往不怕自己錯了,隻是深深害怕隻有自己一個人錯了,也就是孤獨地錯。成千上萬人一起走向毀滅時,每個人不需要多大勇氣就可以走下去。希特勒站在他的士兵們麵前說“為我們的民族而戰”的時候,摩拳擦掌的人其實並不是勇士,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說“我不想去”,那麼他才是真的勇士——這需要不可估量的勇氣。
生活不隻是找到可以感覺安全的穩當藏身處而已,生活是要勇於活活潑潑過日子,並且對自己獨特的經驗做誠實的反應。人隻有在願意冒險評估一下什麼才能真正增進、締造安全,並願意拋開所有會造成和限製的東西時,才能藉由生活得到不斷的變化與成長。雖然我們並沒有真的背著一個重重的殼,可是我們的生活確實像蝸牛一樣。隻有背著個人財富、榮譽、地位、學曆、朋友、所屬教會或職業團體,有了這些背景、來曆和淵源,我們才感到安全。這些非常外在的東西卻構成了我們的“安全島”。沒有它,我們好像就不知所措了。
人可以借錢,同樣,也可以從先祖的成就、某一協會或運動俱樂部的會員資格、有勢利的朋友、榮譽聯誼會鑰匙、名牌汽車、服飾、地位或銀行賬款等,借到和安全。這些借來的東西,其最明顯的共同點是它們的“外來性質”。它們源於自我之外,通常也不是經由個人努力獲得的。凡依靠它們而得安全的,注定一生要過“二手”的日子,並且自覺地犧牲掉了自信和獨立精神。
我們需要的安全島並不是真正可以依賴的根。隻要把希望寄托在自身以外的東西上,我們就有危險。因為財富可能喪失,財產可能被偷,曾經可靠的關係會突然告終,社會、宗教、職業團體可能失寵、解散,支持我們的信仰也可能變得與個人的經驗相互矛盾。緊抱外在的安全島隻能提供假的安全感,然而,它可能掩飾發展內在資源的需要,因此你的內心深處會一直不安。隻有我們內在的力量才是唯一的源泉。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描寫了對於某些人來講,自由是如何地導向焦慮和懷疑,因而使他們感到不安全。書上說,有人頂喜歡權威聲音帶來的安全感,以及籬牆圍起來的舒適,而不願理智地承認,他們必須為自己設想,並在內心尋得一個安全的位置。“尋求安全”的人往往預備從個人獨立的自由逃進群體的安全中——即使此舉意味著自我的屈服也在所不惜。
人的一生當中也許都有因為擁有安全感而覺得適意的時候,當然這對我們的幼年相當有益。但是,某一時期為某一種安全的生活形態所作的決定,或者某一時期適用的特殊哲學未必適合後來的時期。就像許多昆蟲需要蛻皮一樣,人也應當找一個恰當的時機來掙脫舊有的殼,因為它已經限製了我們的成長,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你所麵臨的挑戰是:你是否能適時地擺脫安全島?這需要勇氣,而且隻有將自由置於安全之上的人才更會這樣做。
一種出生不久的嬰兒依附母親的消極被動,深深地陷於今日的美國文化之中,這是一種被人稱作“跟他人看齊”的複雜情結。這種情緒的根本理由是:如果你的鄰居或友人買了一部新車,你也必須買它一部;如果他買了一棟新屋,你也必須買它一棟。
馬爾登說:“記著這句話,你的最可靠的指針,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見,盡你所能辦到的去好好生活。”
一個窮人可比一個國王活得更成功——隻要他的自我心像比國王更堅強。
如果你以譏諷的眼光去讀這句話,想想你自己,“他並不真的相信那一點。”想想那些因為沒有與自己好好相處,而以另一些不幸方式自殺的大政治家、百萬富豪、電影明星以及其他名流。
因為一個窮人可比國王活得更成功。
你,不論貧富老少,都可以嚐到成功的滋味——隻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願的力量——一種成功的感覺。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們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可是,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實踐它呢?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二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成功者了。俄國作家契河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競爭性的,並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姿態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所以說,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認清自我、發揮自身獨特的潛力是非常必要的,千萬不能總是模仿別人,否則,最終就隻能失去‘自我’。”
人有別於犬,這是光看一眼即可知曉的事。當然,人是不會去模仿犬仔的,這是因為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保持了那種人之為人的自尊。
然而,光憑眼睛卻看不出分曉的,是人類自己。誠然人與人之間,其貌不同,氣質亦有異,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所以,誰都不願別人將自己誤認作別人。但是,奇怪的是,為什麼一般的人,還是希望做著與別人差不多同樣的事呢?
自己就是自己,就算是居住在百億個人群中間,我還是我。這包含了人的自尊、包含了一份自信。這種認識,也是為繁榮社會所必須保持的態度。
但是,當一個人失卻了自我時,就算擁有百億人之眾,那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若是不能認清、了解自己,而隻為學得別人舉止的真髓而自滿,那不是跟人去模仿狗仔異曲同工嗎?
讓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處好好地作一番思考吧。如此,我們才不會一味地去模仿他人,而能憑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那是邁向我們大家共同幸福與繁榮的一條道路。
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對社會的一種義務,也是使自己走上正確方向的必由之路。人類怎樣來評價自己,是件重要的事。能夠正確的判斷是很幸運的,假定他是具有特殊能力的木工,人家請他說:“請你當銀行的分行經理好嗎!”“這我有困難,我是最適合做木工的,發揮木工的特殊技能,才合乎我的興趣,而且我才會覺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