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勸勉類(3)(2 / 3)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唐]杜佑《孫子兵法注》)

【諂諛宜惕,正直宜宣。】([唐]柳宗元《斬曲幾文》)

【賞務速而後有勸,罰務速而後有懲。】([唐]柳宗元《斷刑論》)

【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刑濫則小人道長,賞謬則君子道消。】(《舊唐書·魏征傳》)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舊唐書·魏征傳》)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新唐書·韋思謙傳》)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新唐書·魏征傳》)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宋務光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宋]歐陽修《偃江堤記》)

【賞不足勸善,刑不足禁非,而政不成。】([宋]歐陽修《武成王廟進士策二篇之二》)

【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資治通鑒、卷七十三》)

【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資治通鑒》卷四十九)

【表曲者影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鑒·卷五十八)

【賞不遺遠,罰不阿近。】(《資治通鑒》卷七十二》)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宋]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

【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此三者存亡之所從出。】([宋]蘇軾《思治論》)

【在上不驕,在下不諂。】([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宋]王安石《興賢》)

【克勤克儉,無怠無荒。】([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梁太廟樂舞辭》)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呂祖謙《官箴》)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牛驥以並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明]張居正《陳六事疏》)

【官清民自安】([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閆話短長。】([明]於謙《入京》)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清]黃宗羲《原君》)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格言聯璧·從政》)

【人才為政事之本】([清]李塨《習齋年譜下》)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增廣賢文》見“自勉類”同條注文)

【退思知妄、一日三省】三省:見《論語·學而》曾子“三省吾身”。

【仕宦芳規清慎勤】(《增廣賢文》)

【為官之道清慎勤】

【公生明,廉生威。】([清]李惺《西漚外集·冰言》)

【直心,國之良藥,直言之人,國之良醫。】([清]唐甄)

【求通民情、願聞己過】(林則徐任江蘇廉訪使時自書於大堂的對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自書對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為政之道、知人安民】

【知人則哲、安民則惠】

【欺人如欺天、負民即負國】

【兢兢業業、孜孜不倦】

【任賢使能】

【任人唯賢】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後漢書·皇甫規傳》)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孫中山《總理遺囑》)

四、處世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周易·係辭下》)

【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和為貴】(《論語·學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無求備於人】(《論語·微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