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勸勉類(3)(1 / 3)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無求備於人】(《論語·微子》)

【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善用人者為之下】(《老子》六十八章)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六十四章)

【所禁於民者不行於身】(《文子·上義》)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雜記》)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墨子·尚賢中》)

【賞不當賢而罰不當暴,則是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矣。】(《墨子·尚賢中》)

【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賢中》)

【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墨子·尚賢中》)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兵法·謀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醜下》)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

【過舉不匿,則官無邪人。】(《商君書·墾令》)

【治世不一道,變國不必法古。】(《商君書·更法》)

【民齊者強】(《荀子·議兵》)

【一物失稱,亂之端也。】(《荀子·正論》)

【無能不官,無功不賞】(《荀子·王製》)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賢能不待次而舉】(《荀子·王製》)

【為天下者不慢其民】(《慎子·內篇》)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慎子·佚文》)

【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韓非子·主道》)

【法敗則國亂】(《韓非子·難一》)

【為政猶沐也,雖有棄發,必為之。】(《韓非子·六反》)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韓非子·有度》)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韓非子·有度》)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韓非子·安危》)

【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韓非子·飾邪》)

【一手獨拍,雖疾無風。】(《韓非子·功名》)

【識乎微之為著者強】(《戰國策·秦策》)

【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

【不以挾私為政】(《戰國策·魏策》)

【內寇不與,外敵不可拒。】(《戰國策·燕策》)與:平定。

【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後成。】(《呂氏春秋·知士》)

【良馬期乎千裏,不期乎驥、驁。】(《呂氏春秋·察今》)

【偏聽則奸,獨任成亂。】([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公道達而私門塞,公義立而私事息。】([漢]韓嬰《韓詩外傳》)

【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漢]陸賈《新書·大政》)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史記·商君列傳》)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商君列傳》)

【板築以時,無奪農功。】([漢]劉向《說苑·建本》)

【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漢]劉向《說苑·談叢》)

【不教而誅謂之虐】(《漢書·董仲舒傳》)

【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

【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後漢書·申屠剛傳》)

【止謗莫如修身】([漢]徐偉長《中論》)

【明揚仄陋,唯才是舉】([三國·魏]曹操《求賢令》)

【致治在於任賢,興國在於務農。】(《三國·魏書·楊阜傳》)

【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戮無辜。】(《諸葛亮集·喜怒》)

【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晉書·陶潛傳》)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上不正,下參差。】([晉]楊泉《物理論》)

【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不正,不可以為圓。】(《淮南子·詮言篇》)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唐]吳兢《貞觀政要·崇儒學》)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

【黃金累千,不如一賢。】([唐]馬總《意林》引《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