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地》(1 / 3)

第六章 《基地》

大多數評論家與書迷都認為,《基地三部曲》是阿西莫夫最偉大的文學成就。對許多讀者來說,是通過這部科幻三部曲首次認識阿西莫夫的,也是他們首次看科幻小說c 今天的讀者都習慣於看長篇科幻小說,而這一三部曲卻是以係列短篇小說的形式創作的,這不能不多少有些讓人吃驚。這些短篇小說都是在1941年8月至1949年3月之間的7年半時間裏創作的,隨後又用了4年時間才將它們收集成書出版。

同樣,這些故事也是在坎貝爾的辦公室中誕生的。當時,阿西莫夫的大部分作品均被《驚奇》與其他雜誌拒收。那天,阿西莫夫乘地鐵時正看著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歌劇劇本集。他翻到了《艾俄蘭斯》。這部軍事題材的作品使他想到了軍隊、戰爭與帝國。還沒到坎貝爾的辦公室,阿西莫夫就已想好了要寫一部以羅馬帝國興衰為原型的銀河帝國小說。

一走進坎貝爾的辦公室,阿西莫夫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新計劃。很快,坎國爾也對這個計劃產生了同樣的興趣。他意識到,這次他們的合作遠不隻是短篇小說,或像阿西莫夫所提議的是部中篇小說,這將是部規模更為宏大的作品。按坎貝爾的構想,這將是一部短篇、中篇兼有的係列故事,它們將連貫地構成一段曆史,在這段曆史中,隨著一個帝國的沒落、衰亡,在它的廢墟上將崛起另一個帝國。他讓阿西莫夫回家去寫個“未來曆史”的提綱。他希望阿西莫夫能以在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他的辦公室中兩人所擬定的大意為基礎,設計一下銀河帝國曆史發展綱要。

阿西莫夫不喜歡寫什麼提綱。以前所有的短篇小說,他都是一揮而就。在後來的與作生涯中,雖然有時他也被迫為自己的一些小說與非小說類作品擬訂提綱,但他始終對此帶有厭惡之情。

在1941年之前,阿西莫夫還認為創作一部“未來曆史”毫無意義。他知道羅伯特·亨納恩已寫過這個主題,雖然情節稍有不同,但因不是原創,並無新意。遵照坎貝爾的吩咐,他開始了創作,可沒寫多久,情節就變得一團糟,隻能把稿子扔到紙簍裏。他決定寫個切實點的故事。

1941年8月11B,距刊登在9月《驚奇》雜誌上的《夜幕》引起轟動的前4天,阿西莫夫開始靜下心來創作《基地三部曲》的第一篇故事。9月8日他完成了,坎貝爾當場就收下了這篇故事。9月17日,阿西莫夫收到了《驚奇》雜誌寄來的一張支票,按一字一美分計算,12,600餘字的小說給他帶來了126美元。這隻是第一筆罷了。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基地》係列為阿西莫夫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

第一篇故事以《基地》為名,刊登在1942年5月的《驚奇》雜誌上。在《基地三部曲》中則被改名為《博學者》(《基地》第二部)。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無人敢問津這樣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雜誌上的史密斯的《水晶體人》係列也是以短篇小說形式創作的,但阿西莫夫的這部作品遠超過了它。

阿西莫夫坦白承認,在創建虛構的帝國時,他借鑒了一些別人的作品。許多評論家認為阿西莫夫是從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獲得了主要的啟示,但他還從別的書中獲取了大量的創作靈感。他後來開玩笑說,他從不用為他的《基地》叢書編寫情節,因為它們都是現成的。

係列的前三個短篇所受的直接影響來自吉本的著作及另一部大型曆史巨著、24卷的《曆史學家眼中的世界曆史》。從第四個短篇小說起,吉本的影響開始減弱,阿西莫夫又從當時流行的一套曆史係列叢書、阿諾德·湯因比的《曆史研究》中找到了新的靈感。在創作《基地與帝國》時,他受這部書的影響很深,但當開始創作《第二基地》裏的故事時,他又將這本書拋到了一邊。

《基地三部曲》的故事發生在遙遠未來中的特倫特星球。哈裏·夏爾登是位數學家,他創立並完善了心理曆史科學。這門具有強大威力的學科能精確地預見人類的未來,但隻有當兩個基本條件實現時,它才能起作用。第一個條件是,必須有龐大的人口,換而言之,就是隻能用以10億為單位的數字來表示對未來的精確預測。這意味著整個銀河係才有可能成為心理曆史學家的研究對象,而個人或小團體則不可能。第二個條件是,預測必須在被分析的對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以保證他們的行為不因被預知到而受影響。

在創立這門虛構的學科時,阿西莫夫自己的學術知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具體地說,心理曆史學的規則大致是以化學的動力學規則為基礎的。化學動力學研究的是氣體的運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為保證測算的精確度,必須有大量分子的存在。

阿西莫夫在這套係列的第二個短篇《市長》中,實際上已經提到了這個前提條件。在《市長》中,主人公薩爾沃·哈丁說:

即使是夏爾登先進的心理學也有其局限性。它不允許有大多的變量。正如氣體動力學原理不適用於一個分子一樣,他的理論對單個人起不了 作用。他的理論隻能對整個星球的人群生效,並 且隻能‘蒙蔽’那些對自己的行為將造成的後果一 無所知的人。

精通心理曆史學的哈裏·夏爾登的研究表明:正值鼎盛時期的帝國將很快崩潰,並將在幾百年內完全滅亡。他還進一步預測到,在此後的兩萬年內,人類將生活在野蠻狀態中,直到第二帝國的崛起。

為此,他倒有個頗為勉強的解救辦法。他建議在銀洞係的兩端各建立一個他稱之為“基地”的社會,在此囤積人類所有的知識,並孕育新的帝國,這將在理論上使野蠻狀態縮短為1,000年。

自然,沒有人相信他的預測。貴族們自然對夏爾登的理論極為不屑,但最終,夏爾登還是說服了帝國的實權人物總督林中·陳。這樣,兩個基地在“銀河係的兩端”建成了。

《基地》係列前半部重點講述了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基地的故事。這個小星球在銀河係的頂端,是銀河帝國的外域。

前六個故事講的幾乎都是第一基地的事。它們圍繞基地的曆史發展中的主要人物展開,講述了他們為創建第二帝國,如何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故事。

《博學者》是阿西莫夫創作並發表在《驚奇》雜誌上的第一個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特米勒斯星球,當時夏爾登已經死了50年(基地建成後不到一年他就死了)。故事情節圍繞著幾個主要人物展開,其中有被子孫後代視為民族英雄的薩爾沃·哈丁與頗具傳奇色彩的基地長老。正是哈丁意識到夏爾登已安排好了基地的曆史,因此他們將定期地麵對所謂的“夏爾登危機”:

……未來不是模糊不清的。夏爾登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安排。我們曆史上連綿不斷的每一個危

機都是預先設計的,每一個危機的開始都有待於上一個危機的圓滿解決。

夏爾登死前在特米勒斯星球上建立一個“時光小屋”,每一次危機過後,不管有沒有人在場,他的影像都將在那兒出現,稱讚基地在危機中取得了進步,並嚴格執行了“夏爾登計劃”。基地中的英雄們清一色地都是預見了“夏爾登危機”的人,並且(大多)引導基地闖過了難關。

第一次危機比較簡單,是一場與基地近鄰安那克雷恩星球之間的權力之爭。

在得知安那克雷恩星球已經喪失核能力後,哈丁運用萌芽狀態的強權政治手段,挑起星球間的衝突,從而避免了基地被安那克雷恩星球奴役的命運。另一方麵,《博學者》也介紹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學術、政治運作規則。基地的博學者們都是些頭腦簡單、自以為是的家夥,根本無法勝任要職,而哈丁則是久經風雨,善於操縱時局。故事中的英雄並非一名手持激光武器的超級戰神,而是一名中年政客。

阿西莫夫可能是創造這類英雄形象的第一位流行雜誌作家。他從多方麵刻畫他筆下政治英雄們(哈丁是其中的一位)的性格,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他們的形象。哈丁的魅力在於,他不是個單調乏味的權欲怪人,他擅長於哲理性的思考,他的警句與他的戰略同時流行於世。如“暴力是無能者最後的避難所”這樣的警句為他乏味的獨自增色不少。

在創作第二個基地故事時,阿西莫夫在構思與寫作上均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第一個基地故事的結尾,他通過薩爾沃·哈丁之口,使自己不得不接著寫續篇。哈丁稱:

……第一個危機的解決辦法是顯而易見的。

明顯得如同我們所經曆的一切苦難!

由於為續篇鋪就了道路,並得到了坎貝爾的認同,這使得阿西莫夫沾沾自喜,但喜悅之情轉瞬即逝,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得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續篇。有了第一篇故事,就必須在下期的雜誌上登出第二篇。他懷著緊張的心情投入了創作。

在打字機邊上一坐,阿西莫夫便文思如潮,三天之內便寫了17頁。他得意洋洋地去找坎貝爾辦些別的事情——坎貝爾見了他,第一句話卻是:“阿西莫夫,給我那篇基地故事!”

這句話使阿西莫夫的靈感消失得無影無蹤。故事寫不下去了,他隻是坐在那兒,瞪著打字機發呆。阿西莫夫後來回憶說,這是他經曆的為數不多的幾次創作障礙中的一次,它幾乎將他的寫作事業扼殺在蓓蕾初綻時期。他不能讓坎貝爾失望,但按原定的情節他根本寫不下去。

為此,阿西莫夫想盡了一切辦法:強迫自己寫下去,修改原定情節,將它暫時擱在一邊過段時間再看,但都不管用。最後,在茫然恐慌中,他找到了摯友弗雷德·波爾幫忙。弗雷德·波爾偶爾也充當他的文學顧問,並在當時重又開始幫他向流行雜誌出售故事。他們從布魯克林橋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這是他們常走之路,因為波爾的第一個妻子納斯麗·佩裏不能容忍阿西莫夫,根本不允許他進門)。漫步時,波爾幫他理清了情節並給了他許多指點。阿西莫夫飛奔回家,一蹴而就,完成了創作。

這就是《籠頭與馬鞍》。薩爾沃·哈丁又一次成了主角。故事發生在30年後,當時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個基地建成80年。哈丁創立了一個宗教,它的影響遍及四大王國,而基地則是四大王國的權力中心。王國中日益野蠻的居民將特米勒斯星球與基地視為這一宗教的聖地,普通公民被送到這裏接受培訓,成為神父,神父們掌握著由基地專門提供的技術,這些技術由萬能的銀河神靈操縱著,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