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地》(2 / 3)

在阿西莫夫的筆下,哈丁利用基地作為宗教中心的杠杆作用,拓展了基地的影響,挫敗了安那克雷恩人的再次進攻,並在銀河係的外圍創立了帝國的雛形。

一些人認為四個王國的居民竟毫不懷疑地接受了基地所創宗教這一情節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這是這個故事的一個小小敗筆。基地隻用了30年便在整個銀河外圍傳播了宗教,而且整個地區竟如此迅速地陷入了野蠻狀態;30年內,人們竟能心甘情願地拋棄曆史成就與文明,接受一個根本毫無說服力的宗教,這些也都令人難以接受。

我們隻能認為阿西莫夫是以羅馬帝國崩潰並隨後陷人黑暗時期這一曆史階段為其故事創作的背景原型。這一情節錯在銀河外圍的人們是從比羅馬人先進得多的文明上墜落下來的,可能阿西莫夫是要說明“爬得越高跌得越慘”這個道理吧。坎貝爾要麼是疏忽了《籠頭與馬鞍》中的這一情節失誤,要麼是覺得無所謂,總之,1941年11月他收到這篇故事後,馬上就將它登了出來。

1941年至1945年期間,坎貝爾麾下的許多作家都卷入了戰爭。由於迫切需要作品,他提高了稿酬以吸引投稿。因此,阿西莫夫的這篇故事是按新規定的每字1.5美分計,共400美元,這是截至當時為止他收到的數額最高的一筆稿費。

寫完《基地》中的第二個故事後,阿西莫夫的創作由於戰爭而暫時告一段落。當他重新開始接著創作這一係列時,幾乎已是兩年之後了。

《籠頭與馬鞍》(《基地三部曲》中更名為《市長》)刊登在1942年6月《驚奇》雜誌上,《商業王子》(原名《大與小》)直至1942年10月才開篇。這個短篇字數超過了22,000,是當時阿西莫夫創作的最長的故事,一直到1944年1月才寫成,刊登在1944年8月的《驚奇》雜誌上。

這個故事講的是基地如何通過貿易手段及在《籠頭與馬鞍》中創立的宗教擴大勢力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赫伯·梅羅,他憑著自己的勇敢與膽識,終於在故事結束時,成了基地精英中的一員,而這些精英都是些哈丁式的人物。

基地在擴展其貿易王國的過程中遇到了麻煩,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將各國納人自己的統治中。

《商業王子》的故事發生在基地建成150年後,科瑞爾星球的阿斯帕司令企圖利用銀河帝國的最後一小撮殘餘勢力以征服基地。

我們的英雄赫伯·梅羅意識到第三個夏爾登危機出現了。與薩爾沃·哈丁所麵臨的危機時的情況一樣,梅羅被迫兩麵作戰。首先,他必須讓基地政府意識到科瑞爾星球的威脅;其次,他還必須解決特米勒斯星球上新出現的一個社會問題——“商業王子”的出現(由超級富裕的商人組成的團體,它的強大已對基地產生了威脅)。他成功地做到了第一點,但卻未能解決第二個問題。阿西莫夫在創作第一個故事時,為寫續篇,曾在結尾留下一個未解之謎,結果給他造成了創作障礙。他顯然未吸取教訓,又在這個故事的結尾留下了一個未解的社會問題,作為下一個故事的創作背景。

基地靠經濟手段,而非軍事優勢挫敗科瑞爾星球,這一勝利當然是早已被夏爾登預見的。基地巧妙地滲透了敵人的整個經濟體係,它向敵國的芸芸眾生灌輸宗教思想,讓他們依賴於基地生產的原子能裝置——早在戰爭爆發的前幾年就賣給了他們。當這些裝置開始出現故障並無法修複、替換時,軍事夢想隻能讓位於經濟需求了。

這個故事與羅馬帝國曆史有著緊密聯係。古羅馬在其帝國時期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貿易戰”。第一次是與俄羅斯發生爭執,結果導致了四次軍事行動。更重要的一次則是與中國進行的。當時的賈斯汀尼皇帝將蠶卵引人康斯坦丁堡,使羅馬人生產出了自己的絲綢,從而打破了中國對絲綢貿易的壟斷。這些曆史無疑促使阿西莫夫聯想到了經濟實力是挫敗軍事優勢的潛在可能。

阿西莫夫給他的第四個故事命名為《楔》。坎貝爾在1944年4月收到了這個短篇。它是全書的第四部分,所用標題為《商人》。這個故事不到7000字,是全書中最短的一篇,它不過是簡單介紹了基地的一小段曆史。幾個月後,阿西莫夫完成了《死手》的創作。在《基地三部曲》中,它是第二部《基地與帝國》中的第一章,標題為《將軍》。

阿西莫夫於1949年8月將這篇故事交給了坎貝爾。25,000字的數目使它成為他所寫過最長的一個連載故事,並為他賺了437.5元。《楔》與《死手》都是阿西莫夫在海軍造船廠時創作的。當時正值戰爭最激烈的時候,這兩部作品明確反映了那時的阿西莫夫滿腦子都是與戰爭有關的事。

《將軍》是《基地三部曲》中情節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充滿了刺激,並且與整部作品完美地融為一體。故事的主角就是書名所提到的將軍,舊帝國最後一員幹將貝爾·裏奧斯。

夏爾登死後200年,帝國進入了垂死階段,這時它遭受了致命的一擊,而這一擊正是由裏奧斯完成的。在銀河係中誰還能與帝國為敵?帝國正在滑向野蠻的深淵,而方圓之內再沒有外星人或其他有人跡的星係存在。正是這一搜尋對手的過程中,裏奧斯發現了基地,他立即踏上了追求榮譽與鮮血的征途。

正如夏爾登所預見的那樣,裏奧斯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那時統治帝國的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一位有雄心的帝王與一位追尋榮譽的將軍,他們之間的聯盟是不穩定的。裏奧斯的巨大成功令帝王感到了威脅,因此除掉了他。夏爾登的第四個危機就這樣解決了,度過危機的基地將迎接明天的戰鬥。

1944年8月,阿西莫夫寫《死手》時,《大與小》已在當月的《驚奇》雜誌上刊出。這篇故事上了封麵,被稱為“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係列之一”——這是他的基地故事首次被歸為係列。

盡管這些都促使阿西莫夫繼續這個題材的創作,但到1944年秋天時,他開始厭倦整個構思。他已一口氣寫了三個《基地》故事,幾乎占用了他整年的創作時間。他想寫點新的東西了。

由於上述原因及戰爭所帶來的巨變,基地故事的創作停了幾個月。1945年1月,阿西莫夫拜訪坎貝爾時,這位編輯說,他希望阿西莫夫能寫一個完全粉碎夏爾登計劃的故事。這想法嚇了阿西莫夫一跳。畢竟整個係列是圍繞夏爾登計劃展開的,粉碎它簡直無異於褻瀆神靈。但阿西莫夫無法說服坎貝爾放棄這個念頭,隻得打道回府按其大意進行創作。

從寫作技巧、情節安排及人物性格塑造方麵,《騾子》比前幾篇基地故事要成熟得多。故事中的許多人物顯然就是以阿西莫夫身邊的人物為原型的。麥格尼菲科、貝塔·戴瑞爾與特倫·戴瑞爾是三個主要人物。從相貌上看,貝塔是以傑特魯德為原型的,而特倫的性格其實就是阿西莫夫自己的性格。在故事中,特倫是個對周圍事物有些茫然的年輕人,他快嘴快舌,有時還稍稍有些過分敏感。從外型上看,特倫體魄健美,高大壯碩,恰恰與阿西莫夫相反。

騾子麥格尼菲科是這篇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同時在整套三部曲中,他也是除夏爾登外的又一個中心人物。從外型上看,騾子是以阿西莫夫在海軍造船廠工作時的一位朋友雷昂納德·梅賽爾為原型的。梅賽爾是個性格開朗的家夥,他至少也曾有過一次將阿西莫夫從沮喪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記錄。梅賽爾的相貌最有特點之處,就是他那碩大堅挺的鼻子。他還是個不錯的音樂家,喜歡唱歌,愛講笑話。麥格尼菲科不僅扮演著宮中弄臣的角色,而且他還經常彈著一種稱為“維西索諾”的樂器。他的這種演奏天才能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另一個人物艾伯林·米斯是整個故事中的關鍵人物,尤其是在最後一幕中。不知阿西莫夫是以何人為原型塑造這一角色的,他很可能是阿西莫夫的大學教授們與俄羅斯民間故事中慣見的聰明老頭的結合體。

阿西莫夫在這個故事中塑造了一對新婚夫婦,並圍繞年輕女人展開了情節,這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除那些關於蘇珊·卡爾文的故事外,這是阿西莫夫首次在其故事中塑造了一個堅強的女性人物。創作《騾子》時,阿西莫夫正陶醉在新婚的喜悅中,這無疑對他的寫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傑特魯德為原型的貝塔在最後一刻拯救了基地並非是巧合。

《騾子》的故事發生在基地建成300年後。它講述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基地被一個具有通靈能力、藐視夏爾登計劃的異形挫敗的故事。貝塔拯救了銀河係的未來,在她的努力下,騾子未能找到第二基地。特米勒斯星球衰亡之後,第二基地是創建夏爾登帝國的唯一希望。

因為這個故事是在戰爭期間寫就的,所以它與軍事的關係最為密切。阿西莫夫在塑造騾子這個形象時,腦子裏肯定想的是希特勒。但騾子的性格比希特勒複雜得多。盡管他苦心鑽營、野心勃勃,但他並不是個單純的極權獨裁者。騾子最讓人感興趣之處就是他的脆弱。他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貪戀權力?他運用自己的強大能力征服了銀河係,其實是想躲避這種權力?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貝塔對他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所有這些問題都有著詳略不一的答案。關於騾子的確鑿情況,我們所知甚少,但阿西莫夫的隻言片語已足夠促使我們發揮想象填補這一空白,並使我們認識到這是個有著奇異的魅力、極為憂鬱的人,他為感情付出了代價,使得自己的能力被毀,與其說他是個有著虐待狂傾向的瘋子,不如說他是個具有通靈能力的厭世者。

《騾子》是《基地》係列中第一部提及騾子及其征服第一基地諸細節的短篇,它構成了《基地與帝國》的下半部。阿西莫夫用了三個半月時間寫完這個故事,1945年5月他把稿件交給了坎貝爾。這是他完成的最龐大的寫作計劃,共計50,000字,幾乎達到了一部中篇小說的長度。這部作品還讓他得到了自從寫作以來收到的金額最大的一張支票——87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