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長篇科幻小說(1 / 3)

第八章 長篇科幻小說

50年代是長篇科幻小說的時代,而艾薩克·阿西莫夫正是這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新文學形式的帶頭人。從1950年1958年,除《基地》外,他還創作出版了6部成人長篇小說與大衛(幸運兒)·斯塔爾係列中的6部小說(青少年讀物)。

1958年寫完幸運兒斯塔爾係列中的最後一本後,阿西莫夫長達14年的科幻小說創作生涯暫時告一個段落,期間隻有一次破例——他改編過一個電影劇本《神奇的旅程》。阿西莫夫是靠著寫小說出名的(主要是機器人與基地叢書),他在1950年至1958年期間創作的係列成人小說更加鞏固了他的地位,它們是:《空中卵石》、《繁星若塵》、《太空洪流》、《鋼之洞》、《永恒的終結》與《赤裸的太陽》。

阿西莫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最初是以《相伴到老》為名的,此名被認為是引自羅伯特·白朗寧的詩《本·艾紮位教士》。阿西莫夫當初並沒有查對一下確切的詩句,在摘引時漏了一個詞。在花了兩年時間推銷自己作品後,他才發現這一令人難堪的錯誤,爾後做了修正。

盡管阿西莫夫自稱從不迷信,但卻認為這一錯誤是個不祥之兆。將錯誤改正後,他對這本書的感覺一下好了許多。出於巧合,他很快為它找到了出版商。在付印前不久,它最終被定名為《空中卵石》。

1947年5月,當時任《精彩奇跡》雜誌編輯的山姆·墨維想為姐妹雜誌《驚異故事》找一部4萬字的頭版小說,於是,《空中卵石》便誕生了。

想到寫上40,000字就能賺到800美元,阿西莫夫的創作靈感油然而生。他立即開始了寫作,僅用了一個多月便寫出12,000個字。他持續工作了整整一個夏天,隨著創作的不斷推進,他也曾給墨維看過些片段。墨維總是對他帶來的東西表示滿意,每次都鼓勵他好好幹,並叮囑他一寫完就馬上交稿。

1947年9月底,阿西莫夫帶著全部手稿到了墨維的辦公室。當時墨維的心情很不好,因為雜誌社的管理層做了調整,老板決定改為刊登不同風格的故事。也就是說,《驚異故事》將摒棄長期以來一直刊登的文雅、有深度的故事,轉而刊載那些充滿血腥的、刺激的故事。

阿西莫夫並不為此感到擔心,因為他與墨維已簽了合同。但墨維卻失蹤了。一周後,他接到一個電話,說他的小說被退稿了。阿西莫夫怒氣衝衝地闖人《精彩奇跡》與《驚異故事》雜誌社,找墨維的老板雷歐·馬古萊論理。企圖息事寧人的墨維攔住了他,說如果他能全篇改寫的話,稿子還是有可能被采用的。接著,墨維又提出一些修改意見,但阿西莫夫認為他的修改還不如原來的好。

阿西莫夫有些大衝動了,他一把從墨維手中奪過書稿,叫他“見鬼去吧”,便衝出了雜誌社。從此,兩人結怨數年,阿西莫夫再未給過墨維任何作品。

事後,阿西莫夫承認自己當時是有點過分了,編輯理所當然有權選擇作品,但墨維鼓動他將整個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寫一部小說上,爾後又拒收,這沒法讓他不生氣。

1947年,阿西莫夫在創作《空中卵石》這部作品的初稿時,長篇科幻小說還不多見。盡管科幻小說讀者總體上年齡見長,科幻小說作品也更趨於成熟,但它仍是一種流行雜誌文學,出版商尚未考慮將它引人成人文學市場。

弗雷德·波爾使這個故事得以再生,並為阿西莫夫開啟了從事長篇小說創作的大門。

與墨維鬧翻後,阿西莫夫又帶著《相伴到老》找到了坎貝爾。坎貝爾認為故事太長,得分成兩部分,但兩人誰都沒能找出故事的自然分段處來。結果,經過反複的商榷,阿西莫夫極不情願地將他的第一部長篇擱進了抽屜。

1948年初,此事經波爾的努力有了起色。他將這部書的手稿交給了一位朋友馬丁·格林伯格,當時他的高曼出版社剛剛起步。格林伯格表示喜歡這本書,但因種種原因,他遲遲沒有采取什麼行動,這部手稿在他的辦公室裏幾乎閑置了一年。

1949年初是阿西莫夫寫作生涯中的一個最低點。一切似乎都停滯了。他當時正在創作基地係列的最後一個連載——《消失》,竟找不到一絲靈感;他的學術工作進展緩慢;擺脫流行雜誌、進人更為宏偉的圖書出版界的願望似乎也成了泡影;而格林伯格拿著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卻無任何舉措。

1949年2月,在波爾的幫助下,事情有了可喜的突破。當時,出版界巨頭雙日出版社正計劃出版一套新的科幻小說叢書。阿西莫夫與波爾原打算將《騾子》交給他們,但最後決定給他們《相伴到老》,波爾從遲遲未動的格林伯格手中將書稿要出來交給了雙日出版社。

1949年3月底,在坎貝爾收下最後一個基地故事的同一周,阿西莫夫終於從波爾那兒得到了好消息——雙日出版社將出版《相伴到老》。他們將先付給他150美元,但他必須修改一遍,將字數增至7萬。如果他們滿意改寫的作品,將再付給他350美元,並按銷售業績付給他版稅。阿西莫夫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空中卵石》是個極其簡單的故事,與阿西莫夫後來創作的幾部長篇相比,幾乎顯得有些孩子般的單純。盡管看每一頁都讓人有“處女作”的感覺,但故事寫得很有意思,情節也比阿西莫夫後來創作的一些小說更精彩。雖然這部作品不足之處甚多,但時至今日,它依然暢銷不衰。

阿西莫夫在這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與傳統的英雄人物極為不同的形象約瑟夫·斯圖瓦茨。這是一個小人物,一位退休的裁縫,由於一次非常偶然的事故,他被送入了數萬年後的未來世界。在整部書中,斯圖瓦茨由始至終都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最後,還是由配角解決了問題。

《空中卵石》的故事發生在銀河時代927年的地球。由於全球核大戰的爆發,大部分地區都遭到了放射性汙染,成為不毛之地。地球被銀河係的其他星球視為麻風星球,而地球人則稱本星球之外的所有人為“外人”。地球上的人活到60歲便自行安樂死,以保持人口平衡。銀河帝國殘酷地鎮壓一切反抗,地球就處在它的統治之下,但它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

20世紀40年代末,芝加哥某實驗室裏出了一次小規模的核事故,此後不久,斯圖瓦茨被送到了數千年後的未來世界。他很快發現自己卷入了一起錯綜複雜的事件中,此事還涉及利欲熏心的政府官員——巴爾基斯部長、科學家夏克特博士(他發明了一種能提高人類智商的機器),以及高大英俊的學者貝爾·阿瓦當。阿瓦當那時正在進行一項研究,力圖證明人類起源於某一星球,而這個星球就是地球。

斯圖瓦茨發現自己來到了芝加哥夏克特博士的診所。而這個芝加哥正是他以前的家鄉芝加哥,如今已是一片廢墟,人煙稀少。夏克特醫生把斯圖瓦茨當成了試驗品,用來實驗他的大腦機器——神經轉換機。當壞蛋巴爾基斯誤以為斯圖瓦茨是間諜時,情節變得更加錯綜複雜起來。

當時,雙日出版社負責阿西莫夫作品的編輯瓦爾特·布萊德伯利認為,有必要加人點浪漫情節,這是流行雜誌很少要求的。於是阿西莫夫加入了一段阿瓦當與夏克特博士女兒波拉之間的愛情故事。

當夏克特、波拉、阿瓦當與斯圖瓦茨都被壞蛋巴爾基斯拘捕並關押起來時,小說達到了高潮。這時,巴爾基斯正準備通過細菌戰發動地球叛亂,滅絕銀河係的大部分人口,唯有地球才能幸免。自然,是斯圖瓦茨這個故事中最不可能的人物拯救了整個銀河係。因為神經轉換機產生的附帶效應,他擁有了神奇的精神力量,特別是擁有了精神殺傷力。

然而,斯圖瓦茨遇到的所有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他。被自己的經曆弄得暈頭轉向的斯圖瓦茨幾乎不知該聽誰的好,結果聽信讒言,將自己的能力用於對忖好人——阿瓦當與夏克特父女。

小說中所有的人物與大部分情節我們以前幾乎都曾見過。夏克特博士是基地係列最後一部《消失》中的艾伯林.米斯與達拉爾博士的混合。這個故事幾乎是與《空中卵石》在同一時間創作的。巴爾基斯則是個常見的壞蛋。他是基地係列《將軍》中克萊恩二世皇帝的寵臣布羅得裏格與《市長》中威尼斯的結合體。故事的整體構想——下屬陰謀篡權,也是在《基地三部曲》故事中反複用過的。

阿西莫夫顯然有讓弱者反敗為勝的喜好,結果斯圖瓦茨的功績超過了貝塔·戴瑞爾、拉桑·戴維斯,甚至超過了基地本身。

這一時期,阿西莫夫顯然對精神力量及大腦改換裝置著了迷。神經轉換機與戴瑞爾博士的腦靜態裝置如出一轍,而斯圖瓦茨的精神奇能則是模仿騾子的天生威力。

然而,《空中卵石》與《基地三部曲》更深層的聯係還在於對場景的選擇上。如果我們對阿西莫夫的小說做個總體調查,就會發現他的故事有個明顯的整體框架,那就是阿西莫夫一些作品的封麵上所昭示的“阿西莫夫的銀河係小說”。它指的是故事情節發生在銀河帝國這個框架內的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

隨著作品一部部地發表,各個故事間的聯係也越來越複雜。起初,阿西莫夫並沒有製定宏偉計劃,但漸漸地,他有了寫一組係列故事的想法,並且這種想法越來越明確。阿西莫夫在《空中卵石》中又提到了特倫特星球,故事顯然是發生在基地故事中提到的同一銀河帝國時代的極早期。

在《空中卵石》中,我們再次看到了相同的構思,銀河文明失去了根,忘記了它曾源於某一星球。這是50年代阿西莫夫在其長、短篇小說中經常寫到的一個主題(80年代他又開始了這一主題的創作)。

從阿西莫夫四五十年代創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三條獨立的線索。一條是以不遠的將來為背景的機器人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如蘇珊·卡爾文、鮑威爾與唐納文等人的故事;第二條是以並非太遙遠的未來為背景的,如《鋼之洞》與《赤裸的太陽》;第三條就是銀河帝國小說。第一條與帝國毫無瓜葛,第二條也隻有些微弱的聯係。

銀河帝國叢書中的故事都發生在泛銀河係文明中。銀河係中數以千計的星球上都居住著人類,但他們已忘記了自己的根。這些星球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沒有機器人。阿西莫夫曾不止一次地明確指出,他的銀河帝國不是在機器人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直道80年代基地叢書出版,我們才明白了他說這番話的原因。我們將在最後一章中討論這些作品。

50年代,阿酉莫夫創作了兩部機器人長篇小說《鋼之洞》與《赤裸的太陽》。它們與《空中卵石》、《繁星若塵》、《太空洪流》及《基地三部曲》中銀河帝國的唯一聯係,就是這兩部機器人小說講述了極早期的銀河殖民過程。兩部機器人小說的故事都是發生在數百年後,地球剛被部分殖民化的時候。這時,由於殖民者們斷絕了與地球的聯係,地球的孤立時期開始了。而《空中卵石》的故事則發生在幾千年後,這時的殖民者已徹底與地球斷絕了聯係,而且也忘記了自己由何而來。這一點我覺得極不真實。《基地》故事則開始與11,000年以後,這時的銀河帝國已搖搖欲墜。

顯然,阿西莫夫在開始創作銀河帝國短篇與長篇小說前,心中並無整個宏偉計劃。他不像托爾金,能夠坐下來悉心編織自己的神話。這不是他的工作方式。他的神話是自然成長的,越來越複雜,最後以他生命中最後10年創作的四部基地小說自然收尾。

1949年,阿西莫夫按雙日出版社的要求開始對《相伴到老》聽起來過於浪漫,阿西莫夫同意了。他引用了文中的一句話作為書名,這樣,他的第一部長篇最終定名為《空中卵石》。出版社決定於1950年2月出版這部書。

在小說出版前的那個秋天,雙日出版社向阿西莫夫要一張相片做為封麵照。他給了他們一張他與傑特魯德5年前的合影,當時他才25歲。出版社把照片剪成了兩半,阿西莫夫的那一半後來出現在他的許多書中。阿西莫夫特別喜歡這張照片——照得比他本人英俊,使他看起來有點象電影明星。他認為象加裏·格蘭特。直到70年代,阿西莫夫仍要求繼續使用這張相片,但不得不承認自己老多了,而照片上的人卻風采依舊。從50年代開始,眾多的女性崇拜者開始不斷地給他寫信。後來,傑特魯德告訴他,再用這張25歲時的照片似乎不太合適了,尤其是在所有崇拜他的女性在科幻小說迷聚會上初遇他時都會大失所望的時候。

這故事盡管是開玩笑,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阿西莫夫的狂妄自負與他那不善掩飾的虛榮心總是攜手並行的。他對自己的歲數很敏感,並且隨著歲月的流逝,他一定對自己的相貌更無信心。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表示對阿西莫夫有興趣的女人都認為,阿西莫夫最吸引人之處是他的智慧、他的幽默感及後來的名望與財富,他的長相倒排在最後。阿西莫夫清楚自己並非相貌堂堂,所以當他找到一張如此抬舉自己的相片時,當然就要物盡其用了。

1950年1月19日,《空中卵石》出版了。針對這部作品發表的書評,大部分都是讚美之辭,並且從第一天起,它的銷售情況就不錯。阿西莫夫當時不知道出版社有剪報處,會主動將書評寄給作者。結果,在這本書剛上市的頭兩周,他匆匆跑到街上買回了能找到的刊有有關該小說書評的所有報紙。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界的朋友們,包括他最敬重的羅伯特·亨納恩與斯普雷格·德·坎普,都紛紛致信祝賀並稱讚這本書。就連他當時任教的波士頓醫學院的校長也對他說,他與學院均為能與這本書沾上邊而深感榮幸。

不久,某圖書俱樂部看中了這本書,這使阿西莫夫感到很意外。其實,這隻不過是個名為獨角獸出版社的小俱樂部,但它出1000美元購買阿西莫夫這本書的俱樂部版權。這筆錢將由雙日出版社與阿西莫夫平分。在此之前,他根本不知道一本書在與出版商簽約後,還可以通過連載在多家刊物上發表及國外版權銷售等方式賺錢。

《空中卵石》得到了出版界的認可,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為阿西莫夫開啟了與雙日出版社進一步合作的大門。

早在1949年10月,《空中卵石》出版之前,阿西莫夫就曾找過沃爾特·布萊德伯利,與他商談另一部小說。布萊德伯利頗感興趣,讓阿西莫夫寫個大綱及兩個章節的樣本。阿西莫夫一貫痛恨寫大綱,總是盡可能地避開,但他深知,自己的寫作事業已發展到了關鍵時刻,他得把長篇小說推銷出去,而不能隻向坎貝爾推薦短篇小說。他畢竟是和一家大型的國際出版社合作,所以必須按他們的規矩辦事——至少暫時是這樣。